第十六章 火焰中的哀鳴(第5/6頁)

出人意料的是,戰鬥沒有持續多久。目盲的總督乘著自己那華麗的駁船,勇猛地帶領艦隊向城墻發起了沖擊。雙方激戰到第三天,一小隊騎士發現了一座被磚塊塞住的舊城門,並試圖在此弄出了一個可以勉強讓人通過的洞。盡管守軍人數占據了絕對優勢,但受到驚嚇的他們很快就逃跑了。

“濃眉”試圖英勇地挽回局勢,他率先沖上去迎敵,但沒有人跟上。帝國軍的戰鬥力實在太差,居民的鬥志也十分消沉,難以發起真正的抵抗。在十字軍的主力部隊湧入城市之後,“濃眉”逃跑了,讓自己的首都聽天由命。

君士坦丁堡現在任由十字軍處置了,不過拜占庭守軍沒有做到的事情,卻由城市本身的巨大規模做到了,十字軍的進攻止住了。西方的騎士不知道接下來應該怎麽做。他們的數量仍然遠遠少於對方,如果敵軍選擇了恰當的時機發起反擊,他們就可能會在復雜的街道中被分隔開來。甚至此刻都可能還有一些官員或貴族在組織防禦。十字軍迅速召集了戰爭委員會,最後決定先固守已經占領的地區。他們在城市巨大的公共廣場上築起了臨時的墻壁,還把周邊的房屋全部點燃,以免被市民偷襲。

當晚,十字軍和拜占庭人都難以入眠。連日激鬥過後反常的安靜,以及十字軍不再推進的事實,讓許多市民燃起了希望。西方人是在“濃眉”篡位後才發動進攻的,也許在他們選出繼任者之後就會滿意了。

黎明降臨的時候,拜占庭人開始在大街上列隊。他們拿著聖像,準備迎接他們的新皇帝,無論那是誰。然而他們面對的是一群狂熱的暴徒。

醒來的西方人發現:全世界最富有的城市就在自己腳下,沒人再會反抗,他們可以肆意攫取所看到的一切了。於是,去年以來屢受挫折而一直壓抑的情緒爆發了。全副武裝的士兵湧向寬闊的大街,殺死了他們遇到的每一個人。他們掠奪了宮殿,洗劫了教堂,為了一點貴重金屬就將聖物箱和聖像隨手砸爛。皇陵中的石棺也未能幸免,十字軍拖出了皇帝們的屍骨,將戒指、衣物、珠寶等統統收入囊中。143

這次文化浩劫堪稱慘痛。君士坦丁大帝和他的繼任者們把希臘文明中最珍奇的瑰寶帶到了君士坦丁堡,其中包括帕特農神廟(Parthenon)那座巨大的雅典娜雕像,描繪屋大維在與安東尼(Antony)和克婁巴特拉(Cleopatra)的對決中取勝並慶祝的青銅三件套,以及無數關於皇帝、神明和英雄的繪畫作品。它們當中大部分都被熔化用來鑄幣,或是被歇斯底裏的暴徒砸得稀爛。其中有一座特洛伊的海倫(Helen of Troy)的雕像,按照當代人的描繪,“比那夜空還要美麗,仿佛有千顆星辰點綴”,卻從基座上被敲斷,粉身碎骨於鐵錘之下。因為覬覦封皮上的珠寶,士兵們粗暴地撕爛了西方佚失已久的作品的珍貴手抄本,然後將它們付之一炬。大理石雕塑化為齏粉,名勝古跡遭到破壞,圖書館則在烈焰中哀鳴。

然而,十字軍造成的精神損害比物質破壞更加嚴重,以至於基督教世界的傷口至今也沒能愈合。他們曾宣誓要解放聖地耶路撒冷,卻有組織地侵犯了拜占庭的教堂。在君士坦丁堡最偉大的聖索非亞大教堂,他們破壞了祭壇,搶走了聖器,還讓法國妓女在牧首的寶座上跳起嘲諷的舞蹈。

最殘酷的事實在於,這一切惡行的始作俑者,是那些在盔甲上佩戴十字標志的人。對信仰東正教的拜占庭人而言,西方的天主教徒在任何意義上都不配稱為基督徒了。目擊者如此寫道:他們“暴露了騙子的本質……為了一點財物而踐踏了十字架”。

在羅馬,聽聞這一事件的教皇英諾森三世大為震驚。他憤怒地譴責每一個東征者,哀嘆他們出發本是為了事奉基督,卻“讓手中的劍浸浴著基督徒的鮮血”。

然而,教皇的責備無濟於事。損壞已經造成,無法回頭了。十字軍選擇了自己的一位領導者佛蘭德斯的鮑德溫(Baldwin of Flanders)擔任新皇帝。他們開始漸漸清理街上的血跡,拆除燒毀的建築,給被破壞的教堂塗上新顏料。東正教會被並入天主教會,羅馬帝國宣布復辟。144十字軍告訴自己,通過新建立的拉丁帝國,他們大大增強了基督徒在中東的影響力,以此消除良心上的不安。

實際上,他們做的正好相反。盡管拜占庭政府在流亡中幸存了下來,甚至還在1261年奪回了君士坦丁堡,但帝國再未恢復元氣。號稱“城中之王”的君士坦丁堡如今只剩下一個破敗的軀殼,在曾經雄偉壯麗的城墻裏哀傷地蜷作一團。基督教世界抵禦伊斯蘭教威脅的最強壁壘,卻毀在了原本被派來保護它的士兵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