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金色的耶路撒冷(第3/4頁)

這次事件造成的死者究竟有多少,我們現在已經無從得知。在同期希伯來人的記載中,死亡人數約為3 000,與常見的對屠殺的描述大相徑庭。無論如何,耶路撒冷的占領充滿了傳奇性,各種傳聞迅速擴散開來。基督徒想把它美化成諸神指引下的勝利,讓殺戮正當化。在他們的記載裏,引用了《聖經》中多處對邪惡之徒施以折磨和懲罰的描述。

對基督徒而言,攻占耶路撒冷是驚天動地的大事件,但穆斯林其實沒有予以太大重視。伊斯蘭教關於洗劫事件的首份記載在近50年後才出現,其中含糊不清的說法表明當時的傷亡率並不高。79不過在本次東征之後的下一代穆斯林眼裏,“法蘭克人”乃是未開化的野蠻人,洗劫耶路撒冷則成了他們殘暴的終極明證。自那以後,相關描述就越來越暴力。當時,十字軍焚毀了耶路撒冷的猶太教堂,不過按照現今通行的說法,他們在點火之前還搜捕了400名猶太人鎖在教堂裏。80到了13世紀,按照那時的記載,穆斯林在此役中的死亡人數已經多達7萬,而城內的猶太人則被屠殺殆盡。

那些將洗劫耶路撒冷視為十字軍偽善象征的現代人,往往會不加鑒別地相信這些描述。不過無論如何,以當時的標準來看,十字軍在攻占耶路撒冷後的做法並沒有顯得特別殘忍。81

穆斯林和猶太人的社區也沒有消失。第二年就有猶太旅行者在規模雖小卻生機勃勃的猶太人聚集地撰寫見聞。穆斯林的人口有所減少,但之後的記載說他們被全部殺光,則是在信口雌黃。實際上,他們還被安排了工作。街上的屍體是嚴重的衛生隱患,十字軍派他們去把屍體拖出城外。

接下來還有兩項重要工作。首先是討論怎麽處置耶路撒冷;另一項更加迫切,是弄清怎麽解決前來增援的埃及軍隊。

從某種程度上說,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解決第二個問題的前提。在制定整體戰略、強化防禦設施、下達各項命令方面,一位可靠的人選要比一個委員會高效得多。麻煩在於,大家無法在人選上達成共識。

決定誰沒有資格要容易許多。背信棄義的拜占庭皇帝顯然不行——甚至雷蒙德都承認了這一點,小貴族也可以排除在外。教皇似乎是恰當的人選,聖城應當由教會管理。但烏爾班二世離得太遠了,他的代表阿希馬爾又因病逝世。82東征者又從當地的東正教徒中尋找,但他們當中地位最高的耶路撒冷牧首卻在城破前幾天的放逐途中死去了。

現在沒時間等待羅馬的指示或新牧首的選舉了。埃及軍隊還有3周就要到了,需要立刻組織防禦。十字軍成立了緊急委員會,親王們決定把王冠授予他們當中最富有、最強大的那位——圖盧茲伯爵雷蒙德。

這是一個可靠的選擇。雷蒙德見證了奪取耶路撒冷的全過程,又以虔誠著稱。他已經控制了城內的堡壘,而博希蒙德已經在安條克證明,違抗他的意志十分困難。此外,盡管雷蒙德過於傲慢,在親王當中人緣不好,但作為一名活力十足、驍勇善戰的鬥士,他是無可指摘、飽受敬重的。

雷蒙德即將迎來生涯的巔峰時刻,這次勝利讓之前的所有屈辱都不值一提。他下定決心要好好享受這個過程。他認為親王們會堅持這個決定,所以虔誠地拒絕了,稱自己不願在耶穌基督受難之地戴上金冠。這個謙虛的回答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嘆,但令他驚駭的是,委員會沒有堅持,而是轉而詢問布永的戈弗雷。戈弗雷就很聰明,他同樣拒絕了王冠,但是答應掌管城市。

某些方面來看,這個選擇有些奇怪。戈弗雷從未向教會展現出特別的熱忱,相反,還曾經積極反對過教皇。83不過他很受士兵歡迎,攻城塔也是在他的指揮下搭上了城墻,讓占領耶路撒冷成為可能。在穆斯林援軍將近,又一次無情的圍城即將展開之際,勇敢的戈弗雷可以維持士兵的鬥志與忠誠度。

戈弗雷的頭銜名稱很重要,因為他想要維持接受任命時的觀點,即他只是暫時代替目前懸而未決的精神領袖來管理城市。他一開始選擇的頭銜是“元首”(Princeps),後來確定為“聖墓守護者”。

不管戈弗雷自稱什麽,他的首要任務就是處理好與雷蒙德的關系。局勢變成這個樣子,雷蒙德的氣憤可想而知。盛怒之下,雷蒙德拒絕承認戈弗雷,也不肯交出堡壘的控制權。這嚴重威脅了十字軍對耶路撒冷的控制。如果不能掌管城市的軍事要塞,戈弗雷的威信就要大打折扣。其他貴族懇求雷蒙德,他們解釋稱,面對即將來臨的敵軍,當下需要同仇敵愾。但伯爵不為所動。他覺得自己被欺騙了,要求一名獨立的法官傾聽他的控訴。在其他東征者的努力勸說下,雷蒙德所能做出的最大讓步,就是把堡壘的控制權轉交給一名主教,直到教會成立委員會來審理這一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