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羅傑國王(第4/8頁)

當時的教皇絕不可能同意,但羅傑二世非常幸運,因為這位教皇第二年便去世了。最被看好的繼承人是擁有猶太血統的樞機主教,人稱阿納克萊圖斯二世(Anacletus Ⅱ)。此人頗受歡迎,然而他的支持者尚未來得及有所組織,一些反對他的樞機主教便匆忙選出了一位改革者,名為英諾森。選舉團大多數樞機主教支持阿納克萊圖斯,對此深感憤怒。他們依然繼續推選阿納克萊圖斯為教皇。因此,之後幾個月羅馬出現了兩大對立陣營,互相指責對方的教皇沒有合法性。

阿納克萊圖斯家境殷實,頻繁捐贈公共娛樂事業,遠比英諾森更受歡迎。經過雙方幾次街頭戰鬥,英諾森也相信了這一事實。他從羅馬逃往法國,欣喜地發現形勢已經反轉。由於宗教改革運動席卷西歐,這位流亡的教皇成為轟動一時的人物。除了在意大利,沒有人願意回到黑暗腐朽的舊時代,看著羅馬貴族擺布教皇,但出身高貴的阿納克萊圖斯似乎會把人們帶回那個時代。最德高望重的克萊爾沃的聖伯納德40也參與其中,支持英諾森。伯納德看起來只是法蘭西一家小修道院的院長,但實際上他統治歐洲將近20年,所倚靠的完全是個人魅力。隨著他宣布支持英諾森,法蘭西、英格蘭國王及德意志皇帝也迅速宣誓聲援。

幾個月前阿納克萊圖斯還參與了羅馬街頭的勝利遊行,但如今他突然發現整個基督教世界都反對自己。驚恐之下,他轉而求助尚未明確表態的政治力量——西西裏。

羅傑二世唯一的條件也很好預料,就是要阿納克萊圖斯為其加冕。阿普利亞、卡拉布裏亞和西西裏彼此差異極大,羅傑二世需要王權的神秘感將它們凝聚整合。阿納克萊圖斯並不具備討價還價的資本,對此雙方都心知肚明。他象征性地思考一番後,便無條件地同意了。

然而,羅傑二世對加冕儀式的舉辦也非常小心謹慎。他要表明自己的加冕並非教皇突發奇想。盡管教皇可以同意加封國王,但同一個頭銜不能被另一位教皇拿去使用。羅傑二世召集大批顯貴、修道院院長和主教,正式提出自己應該加封為國王。他聲稱,西西裏在古代曾經就是王國,所以這並非教皇授予的新產物,而是恢復其原有地位。與會貴族鼓掌歡呼,一致同意,然後解散。現在,羅傑二世可以宣稱是民眾勸進、請他稱王;篡位之說根本不存在。他一如既往地通過官方宣傳讓這種說法得到接受。其手下制作了馬賽克,表明他是從耶穌本人手上接過王冠,而非教皇。

加冕儀式於公元1130年聖誕節在巴勒莫舉行,人們紛紛湧入這座城市,希望親眼見證。貴族競相鋪張炫富,當地人每家每戶都掛上絲織品,從陽台和窗外撒花歡慶。這場景——正如一位目擊者所說——仿佛加冕的是整座城市。此情此景,羅傑二世自然而然是最耀眼的人物。他身著金紅兩色的禮服,主持了盛大的宴會。就連侍從的制服都使用了高档絲綢,令許多參觀的貴族都自嘆弗如。宴會使用的餐具也非金即銀。

宴會結束後,他來到巴勒莫教堂,站在高大的聖壇前,參與了基督教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儀式。巴勒莫天主教大主教主持儀式,希臘東正教神父也前來參加,教皇的代表手持聖油。羅傑二世雙膝跪下,塗上聖油,首席封臣將王冠戴在他頭頂。儀式結束後,他起身站立,教堂大門開啟,迎接巴勒莫民眾。

西西裏見證過許多偉大的地中海帝國,迦太基人、羅馬人、拜占庭人和阿拉伯人曾先後統治過這座島嶼。但對這些統治者而言,西西裏不過是一個被占領的地方省份,他們需要的只是它生產的糧食。長期以來,西西裏被周邊更強大的鄰國輪流占領,其唯一的重要性就是給遙遠的首都提供相應的資源。如今,它有史以來第一次(盡管與羅傑的說法相反)有了自己的國王。公元1130年聖誕節那天,巴勒莫市民第一次看見了這位耀眼的君主。

然而,無論羅傑二世登上王位的手段多麽漂亮,這次加冕也付出了可怕的代價。為了戴上王冠,他支持偽教皇,得罪了支持英諾森的基督徒。當然,彼時誰會成為最後的贏家尚不明朗,但隨著時光流逝,越來越多的國王加入英諾森的陣營。

克萊爾沃的聖伯納德的不懈努力是主要原因。他說服猶豫不決的法蘭西國王和英格蘭國王亨利一世及意大利之外的多數民眾支持英諾森。德意志皇帝洛泰爾(Lothair)拒不表態,他是歐洲重要的政治人物,得到雙方的極力拉攏。對德意志人而言,阿納克萊圖斯的巨大優勢在於控制了羅馬,而洛泰爾只能在這座永恒之城加冕稱帝。如果當前的形勢沒有了結,他必然會擔憂自己的皇位不穩。由於公眾明顯更支持英諾森,他盡可能地含糊其詞,直至伯納德親自登門拜訪,他才改變主意。盡管可憐的洛泰爾試圖反對,但強烈的公眾譴責迫使他做出承諾:親自率軍將阿納克萊圖斯逐出羅馬,推翻羅傑二世,扶持英諾森為教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