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惡人”威廉

公元1154年,羅傑二世的幼子威廉一世繼承王位。看起來這是一個絕佳的選擇。23歲的威廉一世儀表堂堂,再現了先輩的高大威猛,氣勢上便勝過了矮小的地中海居民。他長著一臉濃密黝黑的胡須,以力大無窮而著稱,據說能雙手將馬蹄鐵掰直。然而,盡管體格比羅傑二世更龐大,他幾乎不具備父親的政治技能。這主要歸咎於羅傑二世本人。繼承偉人的事業向來不易,但羅傑二世幾乎沒有用心培養接班人。他只是不停地指出兒子的不足。

羅傑二世和第一個妻子育有4個兒子,威廉一世是幼子。人們認為他不可能也配不上繼承王位。事實上他也沒有受到重視,羅傑二世沒有給他在行政機構或軍中安排要職,不曾為將來接班做準備。他獨自成長,享受著王宮的奢華生活,不用承擔任何責任。不到10年,他的生活徹底改變了。兄長們先後意外離世,30歲那年,毫無準備的他突然被推上王位。

不出意料,威廉一世更迷戀於享受生活,而非學習治國。他忙著修建更奢華的宮殿,把日常事務交給他人打理,多數情況下甚至都懶得任命新的大臣,只是蕭規曹隨,確認先父的選擇。唯一的例外就是他親自任命年輕的大臣馬約為海軍最高統帥。

這是一個明智的選擇。馬約的父親是南意大利城市巴裏的一名法官,良好的出身保證他接受了最好的古典教育。在巴勒莫的國際化環境下,他極其堅持自我,完全無視大眾潮流或者柔性的風格。威廉一世對狩獵的興趣甚於治國,要是沒有馬約的鐵腕,他在王位上根本待不了幾個月。

自羅傑二世晚年以來,西西裏面臨的國際環境變得越發兇險。拜占庭和德意志帝國均處於強人統治之下。德意志的皇帝是兇殘的腓特烈一世,君士坦丁堡的主人是精明圓滑的曼努埃爾一世。不過威廉一世也很幸運,兩位皇帝互不信任,阻礙了他們之間的合作。腓特烈一世在加冕儀式上宣稱要重建偉大的西羅馬帝國了,這就意味著他要控制西西裏和南意大利。由於這兩個地方不久前還屬於拜占庭帝國,腓特烈一世把曼努埃爾一世視為主要敵人。基於這一想法,他與教皇締約,將拜占庭排除在諾曼王國的地盤之外。同時他還與曼努埃爾一世保持交流,表面上提出協同行動,但總是借口拖延。直到腓特烈一世獨自出兵征服意大利,曼努埃爾一世才發現這是謊言。

由於意大利北部地區反德情緒高漲,腓特烈一世以為自己會遇到麻煩。但他跨過阿爾卑斯山後,發現整個半島已經陷入宗教動亂。

阿德裏安四世(Adrian Ⅳ)是有史以來唯一的英格蘭教皇,也是最近一位志在改革的外國教皇。之前他初試牛刀便重組了斯堪的納維亞教會,並期待徹底整肅羅馬教廷。然而,通往羅馬之路讓他猛然覺醒。多年來羅馬元老院的權力迅速膨脹——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皇的權力,而彼時重建羅馬共和國傳統的運動方興未艾,要求剝奪羅馬教廷的世俗權力,恢復羅馬的舊日榮光。

這一運動的領袖是一位僧侶,人稱布雷西亞的阿諾德(Arnold of Brescia)。他徹底激發了公眾情緒,導致阿德裏安實際上成為梵蒂岡山上的囚徒。作為回應,阿德裏安史無前例地把整座羅馬城逐出教會,等同於向羅馬宣戰。他禁止人們前來基督聖地旅遊,也不允許他們在這裏做禮拜、受洗或者舉辦婚喪儀式,直至針對教皇的禁令解除。考慮到當時的社情民意,對於一位新登基的外國教皇來說,這個策略著實大膽,但卻收到了成效。阿諾德的反教皇行動堅持到了聖周的星期三,但人們不敢想象到了復活節那天沒有聖餐禮(更不用說旅遊收入),這降低了公眾對他的支持。到了星期四上午,阿諾德被自己的支持者驅逐,而阿德裏安揚揚得意地慶祝復活節彌撒。

這次勝利為羅馬贏得了暫時的平靜,但無助於解決北方其他地區的問題。同時,腓特烈一世無意與支持共和的理想主義者打交道。面對以共和主義之名頑抗的北意大利城市托爾托納(Tortona),他徹底摧毀了整座城市,驅逐全城居民。情緒暴躁的他隨後把目標轉向羅馬城。

阿德裏安處境不妙。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對羅馬的統治多麽虛弱,因為殘酷的現實使民眾仍希望實現自治,而且他並不信任過於強大的腓特烈一世。阿德裏安剛剛取得對共和主義者的暫時勝利,不願成為德意志皇帝的棋子。他在城外紮營等候腓特烈一世。

二人的會面並不順利。德皇打算以羅馬主人的身份進城,而教皇頑固地堅持自己的尊嚴。腓特烈一世一開始就因禮儀問題爭吵不休。他拒絕按照慣例,步行為教皇牽馬引路,聲稱自己不是馬夫。但阿德裏安明確表態,沒有這個程序德皇不得進入羅馬城。腓特烈一世拂袖而去,但隨著他明白教皇不可能讓步,他又重新安排會談,勉強照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