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羅傑國王

老羅傑死後,西西裏政權驚人地穩定,其部分原因在於奧特維爾家族人丁興旺,不同尋常。除了膝下有子,老羅傑至少還有12個女兒,這就意味著會有12個潛在的女婿為繼承權而爭鬥。從老羅傑的兒子們手中奪取控制權並不困難。他去世時,大兒子西蒙年僅8歲。盡管人們忠實地擁戴西蒙為西西裏和卡拉布裏亞伯爵,但實權掌握在母親阿德萊德手中。

在旁觀者看來,災難即將發生。阿德萊德與治下臣民非常疏遠。她來自意大利北部,與南方人大不相同,說拉丁語已經很費勁,會講一點法語,完全不會阿拉伯語和希臘語。在她看來,諾曼貴族幾乎和西西裏人一樣陌生,永遠爭吵不休,只會對更強大的統治者感到恐懼。對任何人而言,貫徹自己的意志看起來都是不可能的任務,更不用說一個外國女人了。

但阿德萊德還是做到了。她不僅自己做到了(這本身就是一個成就),還為兒子們營造了穩定和平的攝政時期。留存下來的記載略過了阿德萊德采取的方法,但她是諾曼西西裏時代未被贊頌的英雄,值得後世銘記。

她掌權期間並非全無挑戰。四年後年輕的西蒙去世,阿德萊德做出了攝政時期最重要的決定,從墨西拿遷都至貿易城市巴勒莫。隨後她將爵位授予10歲的羅傑二世,面對意大利、阿拉伯、希臘和倫巴第朝臣,正式推舉他為伯爵。這一變化體現在羅傑二世的余生之中。為他打下江山的人——羅傑一世、羅伯特·吉斯卡爾、“鐵臂”威廉,都是徹頭徹尾的諾曼人。羅傑二世從小喪父,成長在西歐最國際化的城市,與他們完全不同:他是西西裏人。

羅傑二世16歲那年,阿德萊德認為他已足夠成熟。由於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成功,經濟蓬勃發展,西西裏市場貿易規模巨大。如果再不放權似乎也沒什麽意義;她已經推舉羅傑二世為領袖,現在是時候給他讓位了。但阿德萊德也熱衷於自己的新計劃。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Baldwin)撇開妻子,正在追求阿德萊德(更準確地說,追求她的財富和軍事力量)。那年春天,他派使者前往巴勒莫,輕率地吩咐他們答應阿德萊德提出的一切要求。如他所料,阿德萊德討價還價。鮑德溫膝下無子,而阿德萊德始終關心其子的利益,提出這樣的條件:如果現狀沒有改變,那麽阿德萊德死後由羅傑二世執掌耶路撒冷。鮑德溫答應了她的要求。隨後,阿德萊德登船前往黎凡特,排場之大足以配得上這個女人的身份。西西裏迎來了新時代。

羅傑二世身體健康、腰纏萬貫,但他和先輩們一樣野心勃勃,希望把金錢轉化為軍事力量。盤踞海島,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打造一支海軍。幸運的是,羅傑二世有一名才華橫溢的文官為其效力。這個人就是克裏斯托杜勒斯。他的才華得到羅傑二世的認可,獲封新頭銜,成為海軍最高統帥。他將阿拉伯詞語“emir”(埃米爾)拉丁化,創造了“ammiratus”一詞,設立了歷史上第一個“海軍大元帥”的官銜。

克裏斯托杜勒斯沒有讓羅傑二世失望。他打造的海軍訓練有素,無疑是西地中海地區最強的武裝力量。羅傑二世只需要一個動武的借口,他很快就找到了。自從阿拉伯人統治西西裏以來,北非城市馬赫迪耶就是西西裏各港口的貿易夥伴,積累了大量財富,因而得以控制周邊海岸地區。這也導致馬赫迪耶樹敵不少。當其中一位敵人在巴勒莫獲得接見時,馬赫迪耶的埃米爾以武力回應。他出兵卡拉布裏亞,襲擊羅傑的領土。即使按當時的標準來看,這種暴行也是出人意料。尼科泰拉(Nicotera)整座城市從地圖上消失了。女人遭到奸汙,男人和孩童慘遭屠戮,所有價值不明的物件無一例外遭到洗劫,被待命的船只運走。作為最後的警告,他們將這座城市付之一炬。

這不只是簡單的襲擊,它給了中世紀權力核心沉重的打擊。民眾對領主的忠誠取決於他保護他們的能力。如果長期不著手復仇,他就面臨權力基礎嚴重削弱的危險。手下的貴族也會帶來威脅。盡管這些人不會直接面對他,但他們很樂意趁火打劫,從中漁利。如果卡拉布裏亞人民不再信賴巴勒莫方面的保護,他們會轉而效忠更可靠的貴族。羅傑二世當即命令克裏斯托杜勒斯出兵馬赫迪耶。

北非的形勢看起來日益樂觀。馬赫迪耶的埃米爾去世,盡管他14歲的兒子掌控了城市,但整個地區仍陷入動亂,因為各方小勢力紛紛跳出來清算宿怨、爭奪權力。克裏斯托杜勒斯抵達之時,沒有一艘撒拉遜戰船阻止他們登陸。看起來諾曼人將輕松贏得戰爭,然而他們運氣不佳。一場兇猛的暴風雨讓他們偏離路線達10英裏,迫使他們到周邊小島的沙地上尋求庇護。第二天早上克裏斯托杜勒斯離開大部隊,偵察馬赫迪耶的防禦力量。他離開後,一支穆斯林軍隊發現了他的營地,趁火打劫。士氣低落的諾曼人為了挽回局勢,試圖攻占海岸上的一座城堡,但此舉非但沒有震懾馬赫迪耶人,反而產生了負面作用。鉤心鬥角的北非人現在有了共同的敵人,隨著年幼的埃米爾發起聖戰,他們紛紛響應。大多數諾曼人得以退到船上,但來不及撤退的將士無一例外遭到屠殺。克裏斯托杜勒斯別無選擇,只能減少損失,返回巴勒莫。但即使到了那時災難仍未結束。返航路上他們遭到另一場暴風雨的襲擊,最後只有三分之一的將士順利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