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 塘沽停戰協定(第3/11頁)

在這一期的本刊裏有徐旭生先生從西安來的信,有一段是反對華北任何停戰的協定或默契的。他說:“像上海那樣的停戰協定,我們雖然未見得怎麽樣反對,可是如果現在有人再草那樣的協定,或定同樣性質的默契,那我們一定是堅決反對,因為上海協定,無論怎麽樣,敵人總算把我們的地方退出去了。我們雖受巨大的損失而未得賠償,可是敵人也沒有得著我們的什麽。至於現在,敵人能將我們的東四省退出來一尺一寸麽?無論協定,無論默契,那是不是就算承認我們對於我們的東四省沒有說話的余地了?”

旭生先生這段話的論理,我不大能領會。我看不出上海停戰和華北停戰有多大的不同。如有不同,只是華北的停戰更為迫切,更為需要。旭生先生說:“上海協定,無論怎麽樣,敵人總算把我們的地方退出去了。我們雖受巨大的損失而未得賠償,可是敵人也沒有得著我們的什麽。”如果這幾句話可以辯護上海的停戰,那麽,我們也可以說:華北停戰的目的,至少應該做到:(一)使敵人退出已占據的河北各縣;(二)使他們不能再在華北“得著我們的什麽”;(三)使國家人民在土地與生命財產上不致受更“巨大的損失”。華北停戰雖不能使敵人將東四省退出一尺一寸,至少它應該使他們不得在東四省以外多占一尺一寸的土地。這不是放棄我們對我們的東四省說話的余地,這正是要留我們對東四省說話的地位。倘使整個華北也淪陷了,我們對東四省更沒有說話的地位了。

第二,我們必須充分明白平津,與華北是不可拋棄的。現今許多短見的人,住在東南的都會裏,看著平津、華北好像不很關心。有些人至今還相信平津、華北是可以糜爛犧牲,而決不應該委曲求全的。這見解是絕對錯誤的。我們必須充分認識:(一)華北是中國的重要富源,是供給全國工業原料與動力的主要區域:冀、魯、晉、豫四省占有全中國百分之五十六的煤礦儲量,也可算是世界煤礦最富的區域;(二)中國已成的鐵路的絕大部分都在華北;(三)天津的關稅收入在全國各口占第二位;(四)北平、天津是整個北方的文化中心,尤其是北平,六七百年來,北方的文化所以還能維持著一個不太低的程度,全靠有個北京做個政治與文化的中心。在那裏集中著不少學者才人,從那裏放射出來不少的文化的影響。近年政治中心雖已經南遷,但北平的文化學術機關則繼續發展,設備格外豐富,人才格外集中,成績也格外進步。北平在教育上的影響,一面遠被西北,一面遠被東北(民國初年至今,北京各大學的學生總數中,東北各省占第一第二的地位),實在是北方的唯一的教育中心。而在北平學術研究上的地位,則不但影響全中國,並且引起世界各國的注意與承認(參觀本期翁詠霓先生的《中國的學術中心就此完了麽?》)如果我們讓北平淪陷於敵人之手,如果我們坐視這個文化學術中心的摧毀,那麽,將來整個北方的文化事業,恐怕只有全盤讓給日本外務省的東方文化事業部來包辦了!

這些話本來都是人人應該知道的。我說這些話,也不是說投鼠應該忌器;不是說因為平津與華北的重要,就應該犧牲國家民族的整個利益而謀局部的幸存;我這是要說,華北是應該守而勿失的,如還有可以保全的辦法,我們應該盡心力去保全他。如能保全華北而不至於簽東北四省的賣身契,我們應該贊成這種辦法。萬一政府盡心嘗試了這種保全華北的和平努力,而結果終不能不使平津糜爛或華北淪亡,在那種形勢之下,政府才算是盡了他的責任,他的失敗或許可以得華北人民與全國人民的諒解。第三,平津與華北的保全,在國際上的意義是避免戰事的擴大而不可收十。現在還有一些短見的人,以為中日沖突越擴大越好,越擴大越有辦法,所以平津的占領與華北的糜爛都是值得的。他們妄想這樣擴大可以引起世界的注意,可以引起國際的幹涉或制裁;這種見解是錯誤的。現在歐美各國都用全力去對付他們最切身的幾個大問題(經濟問題、軍縮問題、歐洲和平問題),在這幾個問題沒有解決之前,他們決不會有余力來應付遠東的問題。國聯的小國會員國的心理,也許希望中日事件擴大到列強不能不制裁的地步,但我們知道,在這時候遠東事件無論擴大到如何程度,幾個有實力的國家決不會因此用武力來幹涉日本。世界大戰也許終免不了,但現在決不是世界大戰起來時機。我們試看蘇聯在北滿受了日本多少威脅,然而蘇聯應付的方法,只是節節避免正面的沖突,甚至於不惜拋棄新復交的中國人民的同情,而提議出售中東路;與日本利害沖突最直接的蘇俄,加上日本軍人的種種有意挑釁,還不能不努力避免對日作戰,這不是應該可以使我們深省的教訓嗎?蘇俄之外,在遠東有利害關系的自然要算英國了。稍知英國政情的人,都可以明白英國決不會因他在華北的利益有被日本侵占的危險,而出來向日本作戰。民十四五年,南方的排英運動幾乎毀了香港,而英國堅持鎮靜;民十六年武漢政府奪回漢口的英租界,而英國不報復;河南的軍人黨部直接毀了中原公司,間接毀了英人的福中公司,而英國鎮靜如故。“九一八”以後,北寧鐵路的西段成了偽國的奉山鐵路,英國人也只有微慍的外交的抗議而已。華北的英國利益,最大的莫如開灤煤礦與天津的英租界,證以最近六七年來的歷史,我們可以預料英國在今日決不會為了保護此種事業,準備向日本作戰。英國如此,別國更不用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