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不幸的二次革命

民國成立後第一件不幸而可痛惜之事,要數癸醜(一九一三)南北用兵,革命黨稱為“二次革命”,袁政府稱為“贛寧之役”。誠知有癸醜之戰,則壬子(一九一二)何必議和?用兵結果,萌芽的新勢力完全失敗,官僚軍閥舊勢力成壓倒勝利,從此舊勢力為禍民國二十年,新勢力亦因挫折而趨向極端。其事之經過與起因如次:民國二年癸醜三月二十日之夜,國民黨國會議員前農林總長宋教仁,被刺於上海滬寧鐵路北站,次日因傷重死於北站鐵路醫院。宋字鈍初,號漁父,湖南桃源人,奔走革命,為《民立報》評論員有年。日本吞並朝鮮,謀占中韓邊境之“間島”,宋氏作有考據精詳之文,以確定間島之為中國領土。其死年僅三十二歲,為國家一大損失。

宋氏死後,上海租界巡捕房依據線索,將兇犯應桂馨及武士英二人逮捕,引渡於上海地方法院。從密電中查出,國務總理趙秉鈞、秘書洪述祖,承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意旨,勾結上海幫會首領應桂馨,許以“毀宋酬勛位”。價買武士英殺宋後,應即有電報告趙、洪曰:“梁山匪首已滅。”證據確鑿,上海檢察廳票傳趙、洪到案,不理。在滬國民黨要人與國民黨勢力下之贛、皖、湘、粵諸省,討論應付之方,用法律抑用武力,久不決。袁政府則與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成立大借款英金兩千五百萬鎊。財政外交都有把握之後,突下令免贛督李烈鈞、皖督柏文蔚、粵督胡漢民職,同時派北兵南下。癸醜(一九一三)七月十二日,李烈鈞在江西湖口起事,稱討袁軍,滬、寧、皖、閩、湘、粵先後響應,不及兩月俱失敗。討袁軍失敗,袁政府大捕革命黨人,強迫國會選出其為大總統後,即解散國會,毀棄約法。其後兩年,稱帝洪憲,幾覆民國。

袁何以欲殺宋教仁?為宋一手組成國民黨,民國第一屆選舉國會,國民黨占絕對多數議席。以宋氏之才在國會,縱革命黨如約讓總統於袁,而制憲議政監督大權在國會,未來政府之不以為便可知,故必欲去之而後快,是梟雄不喜大法,不容政敵之一例。

我必須順便解說“革命黨”與“國民黨”兩者界限,兩者似一非一,不但局外人常常淆混,即局中人亦不甚注意。革命黨是民國以前參與革命者一個泛稱,一般人提起革命黨,會聯想到烈士,含有甘冒非常的意義。故民國後輿論,稱革命黨為“民黨”,指努力創建民國的人。具善意,革命者亦常自居為民黨。實際革命黨的組織為“同盟會”;同盟會者,革命同志的同盟。其中最大成員有三:(一)“興中會”是孫中山先生所倡,中山先生是鼓吹中國革命的第一人,遠在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他提倡興中會於檀香山,次年成立於香港;(二)“華興會”是黃克強先生等所組織;(三)“光復會”是章太炎先生等所組織。看會之名稱,可知發起革命之意義;看會的人物,可知革命空氣,在廣東、湖南、浙江諸省者尤厚。光緒卅一年(一九〇五)同盟會成立於日本東京。同盟會何以在東京成立?為知識分子之首先參加革命者,大都是日本留學生。日本不能容納甚多華僑華商,但能容納甚多讀書人。明治維新更足以影響中國人的自勵自振心,其文化、文字、習俗,乃至生活程度,皆與中國人易於配合。從日本回國的人,不求甚高物質享受,謀生而外,尚有余力注意國家的事。克強、太炎二先生均未到過西洋,而對本國文化皆有甚深素養。這些人往來中國、日本間,不但團結在東京的革命知識分子,亦容易吸收國內的知識分子參加革命。且以籍貫之故,中國革命思潮由邊疆而至腹地。華興會、光復會雖後起,然革命勢力之須團結合作,勢所必至。中山先生被推為同盟會總理,同盟會的綱領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建民國,平均地權”,是中山先生所提出。同盟會同志信守綱領,是出於自願,而非強迫的。

國民黨成立於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八月,其成員為:同盟會、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國民公黨等。奔走而促成之者,宋鈍初先生。其中同盟會於革命歷史最久,此外或系幫會,或因人事而獨樹一幟,大抵都屬於革命黨。國民黨之宣言曰:“一國政黨之興也,只宜兩黨對峙,不宜群小分立。”其政綱為:“促進政治統一,發展地方政治,實行種族同化,注重民生政策,維持國際和平。”此宣言與政綱顯然系民主國家兩黨政治下一個政黨,而其黨員則為向來的革命黨。但有一點,當時以為軍人不宜分黨,故革命黨的軍人均未入黨,雖不入黨,精神和心理自然屬於國民黨。這個國民黨在二次革命後,經中山先生改組,同志制漸變為領袖制,終成一黨專政性質的黨。其組織與意義,非辛亥以前革命黨之舊,與民國元年宋鈍初先生奔走而成之國民黨亦不同。故國民黨系由革命黨人而成,而革命黨人不全在於國民黨。最初軍人不入黨,其後因意義不同而不入黨。膺白即為如此的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