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為理想而戰(第3/10頁)

到了端午節,家族組織騎射比賽,楊森就像傳說中的霍元甲一樣,猛不丁地大顯身手,並勇摘第一。

楊父這才知道兒子偷練武術的經過,當著面狠批一頓,但是嘴上罵著,臉上卻微露笑容。

不管習文還是練武,都是要出人頭地。隨著世亂跡象已顯,文武兼備顯然要勝過單純習文。

廣安有一座叫龍台寺的著名古刹,寺門前雄踞兩尊石狻猊,每尊都高達六米,為整塊白石雕成,作龍騰虎躍嘶吼狀。寺僧們為了這兩尊石雕,伐木做滑車,用數百人推挽,盡十年之功才搬到寺前。

這個有如愚公移山的故事,讓年少時的楊森深受啟發,即只要不計代價,奮鬥到底,事業沒有不能成功的,理想也一定能夠實現。

當時八股雖廢,科舉未停,楊森小小年紀就前去報名應考,文武都報了名,結果均名落孫山——文是新試題沒練熟,武不是技藝不精,是嫌他身材矮小。

楊森十分沮喪,師友如此安慰:“假使你考中了文武兩秀才,只能取一個,那你怎麽選?倒不如一個都考不中了。”

楊森聽了哭笑不得。

楊森不是不聰慧,《古文觀止》、《八家詩選》等書都能背上百頁之多,堪稱班中翹楚。老師對他期盼甚切,全班命題作文,總是讓楊森負責收卷,還告訴他:“你收卷時,一定要先聞一下,那文章條理暢通的,一定有異香,不通的,聞了能讓你吐三天!”

楊森的作文屬於有異香的,可惜自從他那次落弟之後,科舉很快就廢除了,於是他在中學畢業後,便去報考速成學堂。

尷尬依舊,楊森各門成績都合格,唯獨因為身高不夠,體檢老是過不了關。

主考官對楊森說明了不能錄取的原因。楊森霍然而起:“我年紀小,所以才身高不夠,等再過兩年,一準是高大魁梧異於常人!現在怎麽能因為這個,就阻礙我從軍報國的遠大理想呢?”

當時的主考官是周駿,聽後大為驚異,感到楊森志向不俗,立即決定錄取。

日後楊森身材魁梧,果然沒成為“楊矮子”,非但如此,他那種不混出頭就絕不甘心的勁頭,還得讓人仰視才行。

在四川內戰中,楊森算是“混”出了頭,成為一線川將中的翹楚。不過那是內戰,楊森自己已經羞於提及,他要在安慶東山再起,實現自己人生新的飛躍。

楊森原先的家當,在川軍中屬於最破之列,可他的第二十軍照樣能打仗,不得不說,全是靠血肉硬拼出來的。

這種不計代價的血拼,終於為他帶來了利好。以前第二十軍的軍餉很少,一直處於饑一頓飽一頓的狀態,淞滬會戰結束後,軍政部開始按照“中央軍”標準發餉,再不用楊森搞什麽“饑軍政策”了。

蔣介石兌現諾言,給第二十軍撥來大批捷克式或中正式機步槍以及進口武器,不僅裝備了步兵,而且使楊森得以增配特種部隊:每營一個重機槍連,每團一個迫擊炮連,軍、師、團各級,都有獨立的通訊兵和工兵,指揮上更加靈活有效。

從川軍中最窮的窮人,一下子跨越到最富的富人,楊森感覺是天都亮了一段。

接下來是兵員補充,這個很多部隊都為之傷腦筋的問題,楊森解決起來要容易得多。四川內戰時期,他便以“本軍系統化”為號召,在四川廣開軍校,其中僅軍校培養的軍官就不下五萬人,此外又在他的老家廣安大舉練兵,廣安接受過軍事訓練的退伍兵和年輕壯丁不計其數。

別的地方無人肯應征入伍,需要拉壯丁來湊,廣安完全不用,只需楊森一個電報,招之即來,來之能戰。

年輕人中也有很多像楊森這樣,性格熱血,就愛打仗,他們為了避免麻煩,甚至自制軍服、自墊旅費,直接跑到安慶來投奔楊森。

楊森在電報中要後方運送一萬補充兵,一下子來了兩三萬,大部分是廣安子弟。

親不親,故鄉人,新兵走進營房,馬上就有鄉音招呼,那份親熱和融洽,也是在別的部隊裏很少能看到的。

兵員有余,楊森便將軍中老弱者替換下來,發放遣散費,仍令其搭輪回川。

在安慶練兵期間,楊森重點吸取了淞滬會戰的經驗。

過去第二十軍使用輕重機槍,和國內的大多數軍隊一樣,有一個毛病,就是喜歡掃射。一見陣地前有風吹草動,機槍手馬上拼著命地按扳機,結果整夾整袋的子彈一次性便打完了。

淞滬會戰是與高手過招,日軍機槍手通常就不會掃射,只會點射,很注重命中率,前面不管有多少目標,他都要一個個地予以消滅,十分節省子彈。

楊森在重新訓練機槍手時,以此為戒,特別注重了點射。

此外就是有針對性地訓練防空防毒,教授如何構築隱蔽工事,這些也是以前國內戰爭上的空白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