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為理想而戰(第4/10頁)

經過重組重訓,第二十軍在較短的時間內,便得以恢復和提高了戰鬥力。

就在楊森忙於厲兵秣馬之際,前方戰報傳來,日軍已攻陷南京。

南京失陷後,國內輿論曾認為日軍會繼續乘艦溯江西犯,直達安慶,而當時中國軍隊尚未完成對江面的封鎖,安慶又僅有一個第二十軍鎮守。眼看著安慶難保,一時謠言四起,都說:“日軍明天就要進城了。”民眾草木皆兵,紛紛逃亡。

為了穩定人心,楊森每天派出軍樂隊和大隊士兵,逢人就宣傳,表示川軍絕不放棄安慶,即便日艦真的明天就到,也要戰鬥到最後一個人。

看到軍隊都不慌不亂,人們才陸續返回,市面也逐漸恢復起來。

楊森內安人心,外部防禦,他將主力布置在最前沿,安慶城內只留一個團,戰區撥來的重炮兵則被安排於長江北岸。

安慶除了第二十軍,還設有新四軍辦事處。辦事處負責人與楊森協商防區劃分,並主動要求向前線推進。

安慶附近的其他友軍,全都在收縮防線,盡可能離日軍所占領區域遠一些,楊森不知道這支新四軍主力究竟強大到什麽規模,竟可以在日軍眼皮子底下活動乃至於生存,便派人前去實地調查。

調查的結果讓他大跌眼鏡,“新四軍主力”一共才七八百人,幾十條槍。

隨著調查的深入,新四軍的生存之道逐漸浮出水面:他們白天不露面,全是晚上行動,到達一處村莊,立刻脫下軍裝,化裝為零,跟當地百姓混雜一處,讓人根本分不出誰是民誰是兵。

過去在四川,楊森曾經有過跟紅四方面軍交戰的經歷,那時他只知道共產黨的部隊厲害,但不知道為什麽厲害,現在他知道了。

楊森早年就有川中第一勇將之稱,但也常常被人詬病為有勇無謀的“川中呂布”,就算到淞滬會戰之後,他和第二十軍將士給人的印象,仍然只是勇。當獲知新四軍的“秘密”時,楊森立刻有了一種面壁多年無法破壁,突然被高人敲了一下腦殼,然後大徹大悟的感覺。

楊森完成了一個自我蛻變,他偷師新四軍,處處加以效仿。

第二十軍建立了政工隊,由政工人員對官兵進行抗日救國、保土為民的教育,同時還在各基層部隊巡回教唱抗戰歌曲。楊森甚至把新四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也搬了過來,並擴大為“四大紀律、十四項注意”,要求部隊早晚點名時必須集體誦讀,齊聲高呼,以作為全軍的行動規範和指南。

出川抗戰的川軍,只要跟八路軍、新四軍鄰近的,大多拜過師。鄧錫侯、孫震、李家鈺等人在北方,拜師的時間還在楊森之前,但這些“學生”裏面,還就數楊森學得最惟妙惟肖。

除嚴明軍紀外,楊森自己也率先垂範,經常揣摸如何跟地方和民眾打交道。

光扯著嗓子裝官腔嚇人不行了,那叫軍閥,現在再不能搞這一套。安徽的教育廳廳長是四川人,通過他的介紹,楊森與安徽省主席蔣作賓相識並且關系融洽。

當時安徽省政府已遷至金寨,僅留了部分警察在安慶維持秩序,但這些警察根本管不住“榮軍”。

所謂“榮軍”,是從前線撤退下來逗留於安慶的負傷士兵。因自恃抗戰有功,他們在安慶城內到處橫行,進戲園子看戲不買票,搭汽車也不買票。更有甚者,為了搭到車,晚上在馬路上用桌凳設置障礙,以阻止汽車通行,造成安慶的秩序相當紊亂,市面也極度蕭條。

除了騷擾地方,到處滋事外,“榮軍”還不時湧入省政府留守機關,索糧討錢,搞得機關人員走投無路,難以應付。

前線已經潰敗,後方又是如此混亂的一番景象,楊森大受刺激,他在軍部召集全軍軍官訓話時,當場痛哭流涕:“你們看日本把我們中國打成什麽樣子了,如果再不努力,我們將要當亡國奴了,到那時我們還活得了嗎?我們要趕快進攻才行!”

楊森在部署完防務後,便在安慶城內貼出布告:傷殘官兵到指定醫院集合,過境官兵盡速離開,被打散了無處可去的部隊,也可以負責收容,但必須接受整編。

有人尚肯聽話,有人置若罔聞,直到三天後,發生了一件荒唐事。

有三個散兵,不聽布告所宣,到處閑逛,他們把安慶公園裏的鴛鴦錯當成了南京板鴨,砰砰數槍,打死了幾只,然後拿到餐館讓廚師烹飪加工,做成了美食。

這三個哥們是飽了口福,槍聲卻使居民陷入了恐慌。楊森派出的巡察隊跟蹤前往,在餐館裏來了個人贓俱獲。

楊森下令將三個散兵予以拘捕禁閉。

關個禁閉還是刹不住歪風。楊森親自帶著衛士巡街,走進公園,又看到一個“榮軍”在抓公園裏飼養的野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