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為理想而戰

楊森:生於四川省廣安市龍台鎮。時任第二十軍軍長。

張發奎:生於廣東省韶關市。北伐戰爭中,參加了攻占汀泗橋、武昌城等戰役,升任第四軍軍長,但在抗戰中戰績平平。

岡村寧次:先後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十六期、陸軍大學第二十五期。曾參加過日俄戰爭,富有謀略,被稱為是日本軍界罕見的名將。時任第十一軍司令官。

楊漢域:生於四川省廣安市。畢業於雲南講武堂第十九期,他是楊森的侄子,也是“楊家將”中最先嶄露頭角的大將。時任第一三三師師長。

李家鈺能打得好,除戰術得當外,與第四十七軍在武器裝備方面上了档次,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武器是多麽重要,大家都朝思暮想,像李家鈺那樣為了打通關節,不惜“走貓步做鳥事”的事例,在當時不勝枚舉,幾乎是個普遍現象。

不過有些人就不用這麽麻煩,他們有老頭子直接批的條子,比如楊森。

淞滬會戰後,楊森奉命率上一個較為完整的旅,跑步前進,去防守虹橋機場。正值晚上,大雨不期而至,一路走得很是辛苦。到了機場一看,到處黑漆漆一片,伸手不見五指。

機場這麽大,目標如此顯著,兵力又這麽少,楊森感到一籌莫展。

正在他為如何排兵布陣傷腦筋的時候,上級命令傳來,要他立即放棄機場,向蘇州開拔。同時又特地叮囑楊森,行軍速度一定要快,否則會被前方撤下來的部隊絆住。

被撤下來的部隊絆住?這該有多少撤退部隊。楊森的心馬上沉了下去,憑借直覺,他知道大事不好,淞滬會戰肯定失敗了。

果然是如此,跑吧。

上海市郊的大河小溪星羅棋布,走一段路就要過一座橋。楊森的部隊秩序井然,行動迅速,一路有橋可過。只苦了那些行動遲緩或落在後面的部隊,好不容易趕到河溪邊,橋已經被炸了——這些留守的炸橋部隊為了自身安全,往往不管後面的部隊到沒到,先炸了好自己跑路。

後續部隊本來軍心已亂,一看退路沒了,立馬崩潰,槍械馬匹拋棄一空,人馬一哄而散,其景慘不忍睹。

楊森為之痛心疾首,但事到如今,他也只能先顧著自個了。

到了蘇州,奇遇來了,那個因橋梁被炸而未能投入戰場的旅,正在蘇州,而且因沒有參戰,還是完整的一個旅。

眾人相遇之後,彼此歡呼擁抱,痛苦抑郁的心情才算有所釋放和緩解。

一個完整旅,再加一個不滿員的旅,第二十軍的戰鬥力總算又部分恢復了過來。在到達常熟郊外時,正逢日本海軍陸戰隊從長江上登陸,準備迂回無錫,以截斷京滬鐵路,消滅上海撤退部隊。

第二十軍憑借國防工事,在常熟城郊與陸戰隊激戰兩晝夜,完成了掩護任務。

在幾乎已看不到什麽成建制部隊的情形下,第二十軍顯得奇貨可居。於是戰區又命令楊森去參加南京保衛戰,任務是駐守秣陵關。

為了避免空襲,第二十軍取小道晝夜急行。在經過丹陽車站附近時,看到敵機瘋狂轟炸難民,第二十軍激憤不已,遂架起機步槍,對空密集射擊,一架敵機被打中後起火墜落,其余敵機扇著翅膀逃之夭夭。

楊森要去的秣陵關是一座鎮,位於南京市東南,辛亥革命時期,新軍曾在這裏發動起義,從而揭開了南京光復的序幕。在楊森的想象裏,此處應是兵家必爭之所,不料去了一看,既無險要,更不見關隘,和虹橋機場一樣,又是一處最難守的平地。

楊森暗暗叫苦,轉而一想,京滬杭一帶曾建有許多國防工程,常熟城郊有,秣陵關定然也有。管事的早跑了,楊森找來老百姓,不知道是老百姓怕這裏打仗會給當地惹來是非,還是真的不知情,反正什麽都沒問出來。

倒是楊森的部下去野外轉了幾圈,把工事給找著了。這些工事也不過是些沒於荒草中的簡單掩體,但足以讓楊森喜出望外了。

工事上都有鐵將軍把關,一時又找不到鑰匙在哪裏。楊森的辦法很幹脆:直接破門而入。

防務剛剛部署好,第二天上司又來電話,讓他馬上回南京,然後再開赴安慶,以擔任第二線防務。

楊森趕到南京時,南京已是人心惶惶,大部分船只都已被各級機關占用和控制。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楊森才搞到一艘載重五十噸的破舊木殼船。

這麽一艘船,如何去得安慶?

正不知所措,上司給他想了個辦法:部隊乘火車由下關先去蕪湖,楊森自己則率其軍部坐木殼船走。

主意不錯,就是木殼船太業余了。那真是蝸牛一般的速度,在江面上行了兩三個小時,一共只前進了二三十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