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慎刑和恤刑(第2/7頁)

不要昧於政事,使自己昏暗。不要事事苛求,大小巨細都要一一明察。雖然冠冕上的垂旒遮蔽眼前,但要設法看出事物的底蘊。雖然黃色的棉球塞住耳朵,卻要聽細微的聲音。

君主的權威可以讓他任意地作威作福,但要做個聖明賢君卻確實困難。君主主宰著天下百姓,身處在王公之上,各地貢品供他的需求,百官都聽他的旨意。因此之故,恐懼之心日久會松弛,不正當的情欲日久會放縱。要知道大事起端於對小事的疏忽,禍患萌生在不能預期的地方。

不要說自己無所不知,居住於高位要傾聽卑小臣民的訴說。不要說小錯沒有什麽損害,多積小錯便會釀成大禍。享樂不要過度,過度便會生出悲哀。情欲不可放縱,放縱便會釀成禍災。

天下為公,這才會使君主有福同慶。”

……

這本針對帝王的《大寶箴》,內容切中時弊,言語犀利,用詞精準,讓唐太宗看了很是感動,不僅對他的才華大加贊賞,還為未能及早發現這位有見地的人才而後悔。

“今日上朝,朕讓你們看個東西。”一日上朝時,唐太宗沖殿內臣子說。

隨即,張蘊古寫的《大寶箴》就這麽在眾臣中來回傳閱。

“寫得好啊!切中要害!”

“確實好!雖然言辭尖刻,卻句句在理!”

“這張蘊古是誰?”

……

朝堂上的眾臣看著,竊竊私語著。龍椅上的唐太宗則默默看著朝臣,待他們看得差不多了才說:“文中說,‘居住於高位要傾聽卑小臣民的訴說’。眾愛卿說說,朕在這方面做得如何?”

“回陛下,正是陛下的重視諫言,才會有張蘊古的《大寶箴》。”房玄齡反應最快,即刻說。

“可如張蘊古這樣的人才,朕卻只讓他在幽州府做了一個小官吏,這難道不是朕的失職嗎?”唐太宗說。

“回陛下,是臣失職!”杜如晦上前一步說,“臣沒有盡到為陛下推薦人才的責任!”

杜如晦說著話就要下跪,卻是一個踉蹌,兩旁的房玄齡和長孫無忌同時伸手去扶他,卻被他拒絕了,堅決跪了下去。

“杜愛卿快快走身!杜愛卿身體不適,不必拘禮!”唐太宗大聲說。

“謝主隆恩!”杜如晦慢慢起身。

眾臣,甚至龍椅上的唐太宗都看出杜如晦臉色蒼白,容顏憔悴。

杜如晦已經病了很長時間了,有一段時間都無法上朝,這天他不管家人的勸阻,執意要上朝。這讓眾臣,特別是唐太宗很為他擔心。

“陛下,是臣的失職!”房玄齡說完,看了一眼杜如晦說,“陛下信任臣和尚書大人(杜如晦),讓臣和尚書大人為朝廷推薦人才,尚書大人因病沒能盡責,可原諒,可臣未盡責任,不可原諒,請陛下降罪!”

唐太宗搖了搖頭說:“你們二位不必愧疚,你們是朝廷功臣,朝廷那麽多人才都來自於你們的推薦,你們已經盡責了。朕只是看到這篇《大寶箴》,高興而已。”

唐太宗說完,停了一下又說:“朕想任張蘊古做執掌全國刑獄的大理寺丞。你們覺得怎麽樣啊?”

“皇上聖明!”

眾臣齊聲說。

於是,張蘊古因一本《大寶箴》,從幽州府的一個小官吏,來到了長安,做了大理寺丞。

然而,就在張蘊古準備將滿腔熱血貢獻給國家,以報答皇上的知遇之恩時,災難來了。

俗話說,“福兮禍所優,禍兮福所倚”。張蘊古怎麽也不可能想到,僅僅只過了三年,皇上對他的提拔,竟然會要了他的命……

(2)

那是貞觀五年(公元631年)的事,唐太宗接到奏報,稱河南沁陽有個叫李好德的人,說自己是神仙下凡,整天神神道道,說一些鬼怪異事,甚至還妄議朝政,詆毀皇上。

雖然“妄議朝政”怎麽個“妄議”法,“詆毀皇上”都“詆毀”了些什麽,奏報者並沒有說清楚,也沒什麽證據顯示,但這足以讓唐太宗生氣至極。他想,自己悉心為民,讓天下統一,百姓安樂,竟然還有人妄議朝政,詆毀自己,真是豈有此理。

這李好德到底想幹什麽?整日妖言惑眾,難道有什麽其他企圖?歷朝歷代的皇帝,無不稱自己是上天安排的管理者,這李好德竟然也說自己是神仙下凡,什麽意思?一定沒安好心。

唐太宗越想越生氣,當即下令將李好德逮捕入獄。審問後如證據確鑿,便以謀反罪、妄議朝政罪處置。

那麽,審理此案的是誰呢?就是因那本《大寶鑒》而被唐太宗提拔的大理寺丞張蘊古。

為了謹慎起見,張蘊古親自審問李好德,審問過程中,發現李好德言語混亂,神志不清,便懷疑他有精神病。在又派人去河南沁陽做了一番了解後,上奏唐太宗說:“李好德有瘋癲病,按照法律不應當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