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逆才”魏征

什麽樣的君主能明辨是非,什麽樣的君主昏庸糊塗?唐太宗曾問魏征。

魏征答說,廣泛聽取意見的君主能明辨是非,偏心某個人的君主昏庸糊塗。從前帝堯清晰地向民眾了解情況,因此,有苗作惡之事才能及時掌握;舜帝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所以共、鯀、驩兜也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趙高,在望夷宮被趙高所殺;梁武帝偏信朱異,在台城因受賄被下臣侮辱;隋煬帝偏信虞世其,死於揚州的彭城閣兵變。所以,君主要廣泛聽取意見,則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況也就能反映上來了。

唐太宗問政魏征的這段對話,除了說明唐太宗時刻不忘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外,還說明他擅聽取諫言。

選賢任能,虛懷納諫;唯賢才是用,選官不避親仇。唐太宗做到了這一點,也確實如魏征所言:廣泛聽取意見。

若論唐太宗最能聽取哪位的諫言,不用說就是魏征了。

魏征的學識、才華和敢於真言,是唐太宗重用他的主要原因。當然,忠言必逆耳,一心想成為明君的唐太宗,從治國上來說,身邊需要這樣一位“逆才”。

很多時候,君主選擇重用什麽樣的人才,決定了想當什麽樣的君主。

隋末時期,天下大亂,魏征的才華和政治抱負均得不到施展,隋煬帝的昏庸,讓魏征也成了起義者中的一員,他先是投奔李密,做了瓦崗軍,後又投唐,進入當時的太子李建成的東宮。

在東宮做洗馬時,魏征以為自己終於可以大展宏圖了,誰料又被迫卷入東宮太子和秦王之間的儲位之爭,真正的才華依然難以施展。最終,比李建成更擅長玩陰謀的李世民,制造的那場玄武門政變,在改變了李建成和李世民命運的同時,也改變了魏征的命運。

李建成被殺,魏征則被李世民重用。

自此,魏征進入他人生的巔峰時期,他滿腔的抱負得以施展。通常很多人說起皇帝和皇帝身邊的臣子關系時,無一例外都會說:伴君如伴虎。不過,貞觀時期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君臣關系卻非如此,除了晚年外,唐太宗可謂從諫如流,大臣們也是積極進諫。

不過,雖然積極進諫,卻也並非知無不言。通常,大臣們的進諫,也都以國家大事為主。可如果能上到國家大事,小到君王的一舉一動,甚至連家事和私生活都要諫言的,唐太宗時期,想必除了魏征,沒有第二個人了。

那麽,魏征何以能做到這一點呢?

一個人的命運走向,性格特點,無不和一個人的出身有關。魏征雖然出身書香門第,但家裏卻很貧窮,因而他曾出家做道士。而正是這段做道士的日子,讓他雲遊四方,看到了民間的疾苦。再加上他喜好讀書,更喜歡研究歷史,因而對政事就有了獨特的見解。

貞觀時期,得到唐太宗重用的魏征,提出了薄賦輕徭,興修水利,鼓勵百姓開荒生產等等,為百姓切切實實地做了不少好事,實事。

當然,貞觀初期除了對農業生產方面的貢獻,在尚書省任職期間,面對刑部積案,他也能處理得妥妥當當,因而才造就了貞觀四年,“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美好景觀。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有了唐太宗當著重臣的面說出的:貞觀天下之治,皆魏征之力!

由此可以說,唐太宗身邊最重要的三位臣子裏,如果說房玄齡和杜如晦為他坐上皇位立了頭功的話,那麽,魏征便是他成為一代明君的貢獻者。這從他推翻突厥帝國後,對重臣說的那句話就可見一斑:頡利被擒,他的部落頭領帶著武器來宮中宿衛,他的民眾穿上唐人的衣服,這都是魏征的功勞。朕沒有用錯人!

推翻突厥明明是出將入相的李靖率唐軍所為,但唐太宗卻依然不忘稱贊當時還只是諫議大夫的魏征,可見魏征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貞觀三年,魏征終於被唐太宗沒有顧慮地升任秘書監,三年之後,魏征又雙進位宰相,名正言順(以前他也曾以諫議大夫的身份參與宰相議政)地與房玄齡、李靖、王珪等一起參加政事堂議會(貞觀四年前,參加政事堂議會的有杜如晦,貞觀四年時,杜如晦去世)。

不管是做諫議大夫時,抑或是成為宰相,每遇朝政之事,提出治國建議最多的便是魏征。

貞觀六年,魏征升任門下省長官侍中,掌管機要,參議國政,並負責審察詔令,簽署奏章……一時之間,門下省的權力因他的存在而增強,唐太宗甚至給了魏征副署皇帝詔令的權力,成了大唐帝國的把關者……

然而,雖然唐太宗對魏征如此重用,魏征這個“逆才”,依然經常犯顏唐太宗,讓唐太宗威儀掃地……

第一百零三節 長樂公主的嫁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