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幕為誰開(第2/8頁)

在這樣的背景下,1917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才底氣十足地對中國舊戲發動了總攻。在攻擊中盡管分為“改良”和“推翻”兩派,但總的結論是,必須引進和創造“西洋派”的戲劇。胡適說:“趕緊翻譯西洋的文學名著做我們的模範。”周作人說:“建設一面,也只有興行歐洲式的新戲一法。”於是,從1917年至1924年,據不完全統計,出版翻譯劇本達170余部,涉及近20個國家的70多位劇作家。其中1919年至1924年全國28種報刊共發表翻譯劇本81部,涉及46位作家。宋春舫在《世界新劇譚》一文中,評價了30多位近代歐美戲劇家,又根據胡適提議,於1918年在《新青年》上發表《近世名戲百種》,涉及13個國家58位作者。中國人開始熟悉了莎士比亞、易蔔生、蕭伯納、泰戈爾、王爾德、高爾斯華綏、斯特林堡、梅特林克、霍普特曼、契訶夫、安特萊夫、果戈理、托爾斯泰、席勒、莫裏哀……從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到象征派、未來派、唯美派、表現派等所組成的西方戲劇的最華麗陣容。

然而就在摧毀舊戲、建設新戲的凱歌聲中,《華倫夫人之職業》演出失敗了。失敗的原因在於不重視“民眾”。《華》劇雖然已把劇情改為中國的故事,但在劇本結構和語言上基本采用“直譯”。那種開門而不見山的倒敘體,那遠離中國人心理的交流對話方式以及沒頭沒腦不三不四的語言,實在讓中國“民眾”是可忍孰不可忍。難道中國話劇的進軍會卡在這麽一個不大不小的關口上嗎?時代呼喚著中國“民眾戲劇”的問世。

1921年3月,民眾戲劇社成立了。

這個“五四”之後第一個新劇組織的倡議者就是汪優遊。他總結《華》劇演出失敗的教訓說:

我們借演劇的方法去實行通俗教育,本是要去開通那班“俗人”的啊,如果演那種太高的戲,把“俗人”通統趕跑了,只留下幾位“高人”在劇場裏拍巴掌“繃場面”,這是何苦來?

汪優遊決定:“以後的方針——我們演劇不能絕對的去迎合社會心理,也不能絕對的去求知識階級看了適意。”應該“拿極淺近的新思想,混合入極有趣味的情節裏面,編成功叫大家要看的劇本”。

於是,一個念頭產生了。汪優遊想“脫離資本家的束縛,招集幾個有志研究戲劇的人,再在名劇團中抽幾個頭腦稍清有舞台經驗的人,仿西洋的Amateur,東洋的‘素人演劇’的法子組織一個非營業性質的獨立劇團。”不久,陳大悲將Amateur譯為“愛美的戲劇”。一時之間,“愛美劇”如火如荼,取代了走向沒落的文明戲。

注優遊首倡的民眾戲劇社,於1921年5月創辦了新文學史上最早的專門性戲劇雜志——《戲劇》月刊。創刊號封二的“民眾戲劇社社員題名錄”列了13個人的名單:沈雁冰、柯一岑、陳大悲、徐半梅、張聿光、陸冰心、熊佛西、張靜廬、歐陽予倩、鄭振鐸、汪仲賢、沈冰血、滕若渠。民眾戲劇社的社名是沈雁冰應汪優遊之請,根據法國作家羅曼_羅蘭所倡導的民眾戲院活動而擬的。附錄的《民眾戲劇社宣言》雲:“蕭伯納曾說:‘戲劇是宣傳主義的地方’,這句話雖然不能一定是,但我們至少可以說一句:當看戲是消閑的時代現在已經過去了,戲院在現代社會中確是占著重要的地位,是推動社會前進的一個輪子,又是搜尋社會病根的X光鏡。”

不難看出,這與文學研究會的宣言在精神上是如出一轍的,實際是在提倡“為人生”的戲劇。

創刊號的第一篇文章是沈澤民的《民眾戲院的意義與目的》,文前有“雁冰附注”,表示“文章雖是他做的,可以說我對於這個題目的意見……也不外乎此!”文章開頭寫道:“民眾這個東西自有人類以來便已存在但是民眾這一個名詞被人認識被人注意,卻只是近二十年來的事!”結尾寫道:“現在很有人抱怨社會上沒有聽眾,卻不曉得最大的患處尚在沒有編劇家和演劇家,聽眾本來要靠上二者引起來的啊!”

這是對中國自己的戲劇藝術的呼喚。汪優遊指出,介紹演出西洋名劇不過是我們過渡時代的一種方法,並不是我們創造戲劇的真精神……中國戲劇要想在世界文藝中尋一個立錐地,應該趕緊造成編劇本的人才,創造幾種與西洋相等或較高價值的劇本,這才算真正的創造新劇。如果徒知模仿西洋作品,沒有創造的雄心,那是中國戲劇永遠不會在世界戲劇史上占著位置的啊!

《戲劇》陸續發表一系列研討表演藝術和舞台技巧方面的文章,如沈冰血《演劇初程》、《假須的研究》,汪優遊《化裝術的一得》等。還設有《答問》專欄,回答諸如“麻子底化妝是怎樣化的”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