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幕為誰開(第4/8頁)

1922年冬,由蒲伯英出資任校長、陳大悲任教務長的北京人藝戲劇專門學校成立了。該校不分科系,男女兼收,以“提高戲劇藝術輔助社會教育為宗旨”,聘請梁啟超、魯迅、周作人、孫伏園、徐半梅等文壇名人作校董,力圖將學生培養成“能編劇、能演戲、又要能播種”的戲劇通才。學校還設有一座專供實習演出的新明劇場,一律對號人座,改變舊戲園中喝茶起哄等陋習,一時成為新鮮事物。

1923年5月19日,人藝劇專在新明劇場舉行首場演出,成為中國話劇男女合演的開端。此後又演出了14次,劇目有陳大悲的《英雄與美人》、《幽蘭女士》、《說不出》、《良心》、《愛國賊》,蒲伯英的《闊人的孝道》、《道義之交》等。民眾戲劇社、新中華戲劇協社、北京實驗劇社、人藝劇專的戲劇活動對中國話劇、特別是北方地區的話劇發展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南方的話劇中心無疑是上海。1921年冬,上海戲劇協社成立了。骨幹成員有應雲衛、谷劍塵等,後來又吸收了歐陽予倩、汪優遊、徐半梅等。上海戲劇協社到1923年5月才舉行了第一次公演,但它前後活動了十余年,是歷史最長的中國早期話劇團體。

上海戲劇協社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一位中國早期的話劇大師——洪深。

洪深(1894-1955)早在上海的教會學校——徐匯公學和南洋公學讀書時,就積極參加演劇活動。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後,更開始嘗試創作。1915年寫有獨幕劇《賣梨人》,1916年寫有五幕劇《貧民慘劇》。赴美留學後,他棄工就文,用英文創作了三幕劇《為之有室》和獨幕劇《回去》,並於1919年考人哈佛大學由著名戲劇教育家培克主持的“47工作室”。從此他全面掌握了話劇藝術的整個生產、流通過程,並繼續進行話劇創作。1922年春,洪深歸國投身於中國的話劇事業,立下誓言說:“我願做一個易蔔生。”這一年的冬天,他寫出了著名的《趙閻王》,大量借鑒了美國劇作家奧尼爾《瓊斯皇》的表現主義技巧,從結構、細節、伏筆到無聲幻象和獨白的運用。這些新鮮的手法對於一般的中國觀眾來說還頗為陌生。但劇作的主體思想仍是與其早年劇作《貧民慘劇》一脈相承的,它是一部鮮明的社會問題劇。劇本寫的是一個叫趙大的士兵由質樸走向狡詐兇殘,由殺人到被殺的悲劇。深刻的心理刻畫起到了深刻揭露軍閥罪惡的作用。盡管劇場效果並不盡如人意,但在戲劇界反響很大,剌激了中國話劇意識的提髙。

1923年秋,洪深由歐陽予倩介紹加入了上海戲劇協社,擔任排演主任。洪深大刀闊斧地展開了自己的話劇改革實踐。為了徹底改變從舊戲延續到文明戲的男扮女裝的積習,洪深同場推出男女合演的《終身大事》和男扮女裝的《潑婦》。兩相對比中,新生事物取得了勝利。

洪深建立了嚴格的規章制度,從排演、台風、舞台設計直到演員的形體、發聲都有規定,形成一套完整的導演理論體系。他的辛勤努力在1924年結出了碩果。該年4月,上海戲劇協社演出了根據英國唯美主義劇作家王爾德的名劇《溫德米爾夫人的扇子》改編的《少奶奶的扇子》。劇情改為中國的故事,人物、環境、語言、習俗全部中國化。劇社嚴格排練,表演真切、流暢,燈光、音響追求逼真效果,還第一次在中國話劇舞台上采用真門真窗的立體布景,既面貌一新,又內容豐富,一時“轟動全滬,開新劇未有的局面”,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學術界公認這是中國話劇正規化的第一座裏程碑。

《少奶奶的扇子》的演出成功,證明新文學如果要生存發展開花結果,必須在兩個向度上同時努力,同時有所成就,一方面必須適應“民眾”,另一方面必須堅持“藝術”。一味孤芳自賞、背棄民眾和一味媚俗玩世、放棄藝術,都是自殺行為,最終都會被藝術和民眾一並拋棄。關起門來的小劇場實驗是必須的,走向廣闊天地的大廣場演出也是必須的,但這二者都不應該是戲劇的主體形式。必須有規範化的既能保證藝術質量又能保證劇場效應的戲劇作為主體,才能保證提高和普及各得其宜,百花齊放。

上海戲劇協社此後還演出了汪仲賢《好兒子》、徐半梅《月下》、歐陽予倩《回家以後》和易蔔生《傀儡家庭》等,逐步確立了正規的導演、排演制度,為其他話劇團體樹立了典範。“話劇”這一名稱,就是洪深所起。以對話為標志的中國現代新劇與以歌唱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戲曲劃開了分水嶺。

從1921年開始的中國話劇規範化運動,到1925年初見成效。這一年,又有一個重要的話劇“組織”一一國立北京藝術專門學校(藝專)戲劇系誕生了。這是話劇史上第一個由政府主辦的戲劇教育結構。主要創辦人是系主任趙太侔和教授余上沅。該系分表演、圖案兩科,專業課有戲劇概論、舞台裝置、化妝術、習演、戲劇文學和發音學等。該系於1926年5月舉行首次公演,精美的燈光布景和舞台裝置使觀眾大為嘆賞,輿論轟動全城。不久,趙太侔和余上沅因多方壓力先後離校,留美歸來的熊佛西接任。他改變原來單純培養表演和舞美人才的方針,“認為戲劇系的主要目的應該是:戲劇領袖人才的培養。戲劇系應該是訓練戲劇各方面人才的大本營,戲劇系應該是新興戲劇的實驗中心”。他為學生開設了廣博的基礎課,既有文學概論、戲劇原理、西洋戲劇史、西洋戲劇文學,也有中國戲曲史、皮簧昆曲研究、元曲、國文,力圖融匯中西戲劇而創新徑。藝專戲劇系對中國話劇的規範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盡管趙太俟、余上沅、熊佛西都有一些為藝術而藝術的傾向,他們所曾倡導的“國劇”運動也含混模棱,無疾而終,但在藝術發展史上,往往需要一些“為藝術而藝術”的階段和局部,以促進主流的更加宏大和拓展。而“國劇”運動本身雖無所“立”,但對新文化運動初期全盤否定傳統舊戲的弊端頗有矯正之功。史實證明,中國話劇並未拋棄傳統戲曲的象征表現性,真正民族化的“國劇”形式今天仍在探索的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