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投身革命(第3/8頁)

關於這些會社是如何演變成為19世紀和20世紀的三合會的問題,除了法國歷史學家謝諾主編的一本學術論文集外,再無公開發表的權威性英文著作討論過。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宋氏家族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依仗這些三合會組織。因此,這個話題雖然晦澀,有很多難解之謎,很難完全梳理清楚,卻是講述宋氏家族歷史的不可缺少的一環。

入關之初,滿人僅僅控制了華北地區。在華南,海盜首領鄭成功仍然效忠明朝王室,在陸地和海上不斷對抗清政府。鄭成功出生在日本長崎,其父是一個有名的中國海盜,母親是日本人,是他父親的小妾。由於這個原因,鄭成功至今仍是日本木偶劇中的主人公。滿人拿下南京後,鄭成功和他父親退守群山連綿的福建省,在與荷蘭人統治下的台灣島一水之隔的地方,擁立唐王稱帝,號稱明朝正室。

清政府無法擊敗他們,於是便賄賂鄭成功的父親,令其叛變投降。盛怒之下的鄭成功於1659年率領10萬大軍向重兵把守的長江三角洲進兵。但他只善於海戰,不擅長陸戰。雖然他差點兒就攻下南京城,但最終還是被清軍擊退。鄭成功只得再次暫避於福建深山,後來又從荷蘭人手中奪下了台灣島,並以此作為自己的根據地。此後一段時期裏,鄭成功一直控制著台灣島和廈門一帶的沿海區域。1662年,由於自然原因——可能是癲癇發作,鄭成功突然離世,他的起義運動戛然而止。正是鄭成功的起義導致了各類新型秘密會社逐漸產生。

雖然在西方幾乎毫無名氣,但在中國人心目中,鄭成功可是一位酷似亞歷山大大帝的大英雄。鄭成功在反清過程中建立了一套強有力的間諜系統和地下組織。他去世之後,這些組織也分崩離析。但有128名參加過起義的和尚卻聚集在福州附近的南少林寺,繼續對抗清兵。他們個個武功精湛,卻被一名叛徒出賣,只有18名僧人僥幸逃脫。

這些英勇的和尚一個個被緝拿歸案,最終只有5個得以幸免。這5位功夫大師通過古代的門派和海盜幫派的形式組織起來,形成了新的反清核心。他們根據明朝開國皇帝的年號“洪武”,給自己命名為“洪門”。洪門致力於推翻清政府,恢復明室,在中國,他們的愛國口號連小孩子都知道:反清復明。

洪門成員散布在從福州、廈門到汕頭的沿海地帶。他們當中很多是數百年前流放至此的客家人。為了集體生存下去,過去的流放犯和現在的亡命徒緊密聯系到一起,共同進行反清大業。他們平日裏從事貿易,偶爾幹些打家劫舍的勾當,一有機會,便會襲擊清軍。後來他們來到了歷來對外人抱有很深成見的廣州城。

這些流浪者操著一口極為特別的潮州話,相互之間也用潮州話交流。由於不為廣州人接受,他們便組成各種幫會,以便使自己在敵人中間活動時,能夠得到庇護、支持和幫助。這些幫會兼具聯誼和謀反雙重功能。

這些幫會逐漸演變成了兩個大的組織。在北方,由於政府控制得極為嚴厲,他們很少有公開表現的機會。他們更側重精神方面的組織,常以門派的形式出現。八卦門就是其中的一支,它也被稱為“義和拳”,西方人則稱其為“拳匪”。

在南方那些遠離政府嚴密審查的地區,這些社團便較少顯露其精神色彩,更多地發起明目張膽的活動。他們模仿《水滸傳》中的匪徒,並依據等邊三角形的樣子,給該組織取名“三合會”,三條邊分別代表中國傳統概念中的天、地、人。三合會又可分為三個分支:“天地會”“三點會”和“三合會”。查理和孫文就屬於其中的三合會分支的成員。

各地幫會成員發展得很快。由於滿族人入關徹底打碎了中國人的正常生活,在之後的數十年中,全國各地的農村到處是流浪漢、前朝士兵、遊民、乞丐、盜賊、暴徒、殺人犯、勞工、各色商人、江湖藝人、工匠、士子和政治流亡人士。為了接納各色各樣不斷增多的成員,各地三合會的組織規模成倍地增加。到了19世紀,已經出現了數百個附屬幫會,他們之間僅保持著名義上的聯系。其中的一些,如哥老會[3],屬於羅賓漢式的幫派,其成員由窮人、農民和運河船工組成,他們建立了一整套以走私為代表的地下經濟網絡。

很多在正常社會中晉升無門的冒險者都加入了三合會。通過各地的組織,這些野心勃勃的人能夠操縱大量資金和閑散勞力,在政治和社會地位上獲得相應的補償。一些地方的三合會屬於嚴格意義上的愛國組織,而另一些則借愛國之名行犯罪之事。其他的則兩者兼而有之,表面上是愛國的組織,暗地裏由一根看不見的“暗線”連接著一個犯罪組織。上海的洪幫就屬後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