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第5/8頁)

[11]

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的個人鬥爭對於蘇聯覆滅的重要性有誇大的嫌疑。兩人在當時或後來都從未羞於表達對彼此的不滿。俄羅斯總統在回憶錄中寫明了他不願意重蹈戈爾巴喬夫的政治覆轍,不願取代他在蘇聯掌舵的心理原因。戈爾巴喬夫在回憶錄中則譴責葉利欽解散蘇聯只是為了不讓他當蘇聯總統。他顯然無法接受成為俄羅斯和葉利欽主導的邦聯的傀儡。當代一些俄羅斯作家往往將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的鬥爭看成是蘇聯覆滅的主要原因。還有一些人,如8月政變中的鐵腕人物瓦連京·瓦連尼科夫大將,相信不只是葉利欽,其他共和國領導人也都不聽戈爾巴喬夫的話,因為他一次又一次地愚弄他們。毋庸置疑,葉利欽覺得被共產黨領導層,尤其被戈爾巴喬夫誤會,這一點在他接受俄羅斯民主議程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總體而言,正是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的民主議程推動他出台政策,也確定了他的政治選擇。[12]

雖然他不怎麽喜歡戈爾巴喬夫,但是葉利欽在前往比亞沃維耶紮之前確實曾與戈爾巴喬夫進行了一番商量,並且在談判伊始就向烏克蘭的克拉夫丘克提出戈爾巴喬夫批準的蘇聯改良計劃。在12月1日烏克蘭公投支持獨立的情況下,烏克蘭領導人的立場成為決定蘇聯命運的關鍵。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都無法想象一個沒有烏克蘭的聯盟存在。無論是在人口方面,還是在向蘇聯國庫進貢方面,烏克蘭在蘇聯都是僅次於俄羅斯的。俄羅斯領導層早已對承擔帝國成本頗有疑慮,只有與烏克蘭一起承擔,他們才願意這麽做。此外,正如葉利欽之前好幾次對布什說的那樣,如果沒有斯拉夫人占多數的烏克蘭,俄羅斯在數量上和票數上會被中亞共和國超過,而大部分中亞共和國,除了哈薩克斯坦之外,都依賴蘇聯中央的巨額補貼。

當人們指責或稱贊是誰造成蘇聯解體時,一般都將矛頭指向俄羅斯及其對中央的反叛。這個因素顯然很重要,但卻將我們的視線幾乎完全轉到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的對立上,隨著8月政變逐漸被淡忘,這個因素在決定蘇聯命運中已經不再重要。到了1991年12月,俄羅斯實際接管了蘇聯機構,或是讓它們在沒有俄羅斯同意和支持下就無法運轉。俄羅斯和蘇聯中央鬥爭的結果其實早在1991年12月1日烏克蘭舉行公投和當年12月8日《別洛韋日協議》簽訂之前就已見分曉了。事實證明,在蘇聯帝國存在的最後幾周裏,俄羅斯與蘇聯第二大共和國烏克蘭之間的關系,而不是與奄奄一息的蘇聯中央的關系,才是具有關鍵作用的。

克拉夫丘克生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波蘭,指揮了烏克蘭的獨立運動,這個共和國的民族主義運動與波羅的海共和國極其相似。烏克蘭西部與波羅的海共和國一樣,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都不屬於蘇聯,1990年的民主選舉將當地曾經的精英分子悉數趕出了政府。烏克蘭西部是在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之後被蘇聯兼並的,一直沒有被蘇聯這個巨人完全消化。如果斯大林當初沒有在1939年8月與希特勒締結“互不侵犯條約”並得到半個東歐,不難想象蘇聯今日仍然會以某種形式存在。如果斯大林在雅爾塔接受了羅斯福將利沃夫市歸於波蘭的建議,雖然沒有了波羅的海各省,蘇聯卻仍然可能還在。斯大林堅持將該市交給烏克蘭。20世紀80年代末,利沃夫成為烏克蘭民族主義分子動員獨立的中心。很難想象一個沒有利沃夫的烏克蘭會走向獨立,正如人們很難想象1991年秋冬之交,蘇聯失去了烏克蘭。

如果說烏克蘭西部的情況讓人想到波羅的海各國,東部則與莫斯科、列寧格勒(聖彼得堡)和俄羅斯礦業地區的情況很相似。烏克蘭中東部最初就是蘇聯的一部分,舊日的共產黨精英為了生存,鎮壓了頓巴斯地區煤礦工人罷工和開明知識分子領導的日益激烈的反對運動,這場運動奪取了幾個大工業中心的市政府。因此,無論是在東部,還是在西部,舊日的烏克蘭精英覺得被蘇聯中央拋棄了,他們要想繼續執政,就不得不與反對勢力打交道。

回溯到1922年,蘇聯是在滿足烏克蘭要求的情況下建立起來的。聯盟在最初10年裏,中央的首要目標是把烏克蘭人留在聯盟內,打壓曾經的主導民族俄羅斯人。1932-1933年烏克蘭大饑荒後,烏克蘭共產黨人數大減,二戰後,烏克蘭共產黨精英分子卷土重來,成為俄羅斯治理蘇聯帝國實際上的(不是法律上的)小夥伴。在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執政期間,烏克蘭精英在莫斯科即使算不上占統治地位,也是很有影響力的,戈爾巴喬夫當政時卻將他們趕出權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