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第6/8頁)

雖然烏克蘭共產黨員對這位新領導和他的政策頗有微辭,但是在8月政變之前,他們對聯盟還是很忠誠的,有些人在8月政變之後甚至也依然如此。葉利欽在政變失敗後試圖奪取中央政權,這威脅到了烏克蘭精英,因為中央一垮台,他們將一對一地面對一個擺脫了束縛的強大俄羅斯。盡管戈爾巴喬夫仍然試圖在一個全聯盟框架中與烏克蘭人合作,在政變之前把黨內二把手的位子給了烏克蘭共產黨官員,後來又把未來聯盟總理的位置留給烏克蘭政府官員,要知道葉利欽可沒有這種計劃。但是烏克蘭人對此沒有興趣了。烏克蘭精英堅持國家獨立,除了一個導致蘇聯覆滅的、俄羅斯主導的邦聯制國家之外,俄羅斯精英不願也無法給烏克蘭領導人一個具有吸引力的統一計劃。

政變之後,俄烏妥協已無望。1991年8月底,葉利欽派往基輔的亞歷山大·魯茨科伊代表團沒有達成目標,也沒有阻止烏克蘭走向獨立。到了10月份,克拉夫丘克不再前往莫斯科,而12月他與葉利欽在比亞沃維耶紮的決定性會面也只能由白俄羅斯從中斡旋安排。

蘇聯從未效仿過奧匈帝國,19世紀,奧匈帝國通過讓奧地利和德國精英與匈牙利人共享治理帝國的權益和責任而延長了自己的壽命。一些人相信索爾仁尼琴描繪的斯拉夫聯盟圖景會在《別洛韋日協議》簽訂之後實現,但實際上這是一個建立大俄羅斯的藍圖,既沒有承認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差異,也不是提議一種夥伴關系。烏克蘭民眾以令人驚奇的一致立場投票支持獨立,克拉夫丘克給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展現一個既成事實——烏克蘭即將脫離蘇聯。在比亞沃維耶紮,俄羅斯和烏克蘭總統就退出條件和建立一個新的妥協模式展開了討論。

戈爾巴喬夫無法在政變後重掌權力,葉利欽最初接管蘇聯中央的計劃失敗了,後來他決定不管其他共和國而繼續俄羅斯的經濟改革,最後,還有克拉夫丘克固執地堅持獨立,上述事實讓大部分還未準備宣布離開聯盟的共和國處於一個艱難的境地。主持比亞沃維耶紮峰會的白俄羅斯領導人告訴葉利欽和克拉夫丘克,不論兩人作出什麽決定,他們都會支持。私底下他們知道,他們在任何情況下都得跟隨俄羅斯,因為他們的共和國依靠俄羅斯的能源供應。哈薩克斯坦總統納紮爾巴耶夫主持了12月21日的阿拉木圖會議,他也持有這一立場。他心裏想的不是俄羅斯的資源,而是在他的共和國裏,俄羅斯人和斯拉夫人比名義上的國民哈薩克族人要多。這是一個連鎖反應:烏克蘭不想留在聯盟裏,俄羅斯無法想象一個沒有烏克蘭的聯盟,而其他仍然想留在聯盟裏的共和國無法想象沒有俄羅斯的聯盟。中亞共和國領導人就是這樣被趕出帝國的,現在他們只能加入獨聯體,別無選擇。

與蘇聯不同的是,獨聯體結構在確定各共和國之間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融合程度上允許更大的靈活性。非俄羅斯領土與帝國中央的融合程度不同是區別前羅曼羅夫帝國與蘇聯的主要因素。在俄羅斯帝國,芬蘭或波蘭王國擁有俄羅斯或烏克蘭各省無法享有的特殊權利和權益;而在蘇聯,所有共和國,小至愛沙尼亞,大至俄羅斯,都享有憲法上的平等權。給愛沙尼亞的權利必須同樣也給俄羅斯。一旦波羅的海、烏克蘭西部、高加索和摩爾多瓦的獨立運動加速,蘇聯聯邦制的這一特點讓蘇聯的解體變得不可避免。

蘇聯領導人無法在憲法上對各加盟共和國作出區別,這是布什及其華盛頓顧問從未完全了解的蘇聯政治生活現實。他們一直推動波羅的海共和國獨立,相信蘇聯沒有它們會存在下去,還會繁榮昌盛。他們強調的是公平和合法性:美國從未承認1939年後蘇聯對波羅的海國家的兼並,認為現在應該解放它們。其他共和國應該保留原狀。這個提議很難讓其他共和國信服。布什在烏克蘭議會上發表的懦弱講話沒能達到這一目標,但是他成功地讓戈爾巴喬夫很難運用自己尚且掌握的國家強權在波羅的海實施長期軍事管制,雖然這並非絕不可能。任何外科手術式地動用武力都不能再起到什麽效果。在西方國家的施壓下,長期訴諸武力所要付出的代價使得這條路已經走不通了,戈爾巴喬夫只能根據憲法規定行事,別無他法。

最終,布什的政策也為蘇聯覆滅作出了貢獻,但是大多並非出於布什政府的本意,甚至與他們的本意背道而馳。美國采取的行動,其後果是難以預料的,推動波羅的海獨立不過是其中的一個例子。毋庸置疑,為了拯救政變後的戈爾巴喬夫,美國敦促葉利欽與他合作,這麽做阻止了葉利欽全權接管蘇聯中央,但沒有迫使戈爾巴喬夫在1991年9月或10月就邦聯協議進行談判,而此時克拉夫丘克和烏克蘭其他領導人尚且參加戈爾巴喬夫召開的共和國領導人會議。11月,烏克蘭公投前的數周,布什政府繼續給葉利欽施壓,試圖阻止他解散蘇聯政府,尤其是外交政策部門——外交部。到了11月底,布什政府才允許透露即將承認烏克蘭獨立的消息,把垂死掙紮的蘇聯推下懸崖。這一次,布什政府知道他們的行動會產生什麽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