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第3/8頁)

和英國屬地一樣,蘇聯各共和國在自己“本土”領導人和機構的帶領下,於1991年脫離了莫斯科。與其他20世紀屬地和殖民地一樣,蘇聯的幾個共和國脫離蘇聯不但沒有違反主導國的意願,反而迎合了主導國的意願:俄羅斯聯邦的領導人希望烏克蘭脫離蘇聯後,中亞各國也要離開。並且,與其他歐洲帝國一樣,將公民權,尤其是投票權,擴大至蘇聯各共和國居民,才是帝國無法繼續以現有形式存在的原因。[9]

雖然戈爾巴喬夫盡了最大的努力來平衡,但是競選民主最後還是與蘇聯國家的繼續存在無法調和。人們常常忽視了蘇聯解體是競選政治的結果。自1917年聖彼得堡發生布爾什維克革命後,這是第一次在羅曼諾夫王朝曾經統治的地方引入半自由形式的競選,不到幾年,蘇聯這個巨人轟然倒下。蘇聯的覆滅是1991年12月1日烏克蘭公投的直接結果,有超過90%的烏克蘭人投票支持獨立。投票推翻了前一次1991年3月公投的結果,當時有超過70%的烏克蘭人投票支持在廣泛改革的條件下繼續留在蘇聯。蘇聯的存亡取決於民眾的選票。即使是1991年12月三位斯拉夫國家總統秘密做出的解散蘇聯的決定,也獲得了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民選議會多數人的批準。與此相反,試圖挽救舊式蘇聯的努力並沒有通過民主渠道,而是以政變的形式進行,政變三天後就在俄羅斯議會大廈的台階上失敗了。

民主選舉的到來極大地改變了蘇聯的政治面貌,影響了領導人的決策,領導人現在需要依賴民眾支持和精英認可才能繼續執政。盡管民主限制了新領導人的選擇範圍,卻使受到選民擁戴的領導人可以大權在握了。盡管人民是投票者,但是設定公投問題並詮釋公投結果的卻是蘇聯中央和蘇聯各共和國的政治領導人。正如戈爾巴喬夫多次所說,蘇聯的解體從來沒有付諸公投。讓烏克蘭獨立投票就意味著蘇聯解體嗎?這個問題由領導人來決定。民主將在競選過程中沒能獲得統治權的領導人拒之門外。民眾選舉出來的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和議會選舉出的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之間競爭的結果——這一鬥爭在1991年的最後幾個月中達到了高潮——展示了選舉政治對事件中的各位主角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

戈爾巴喬夫發起的改革表明,現代革命往往會自食其果。如果說法國大革命帶給布爾什維克靈感,那麽西方自由主義則為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提供了思想和言論支持。與之前的俄羅斯領導人一樣,戈爾巴喬夫向西方尋求解決國家問題的答案,這就表明蘇聯無法在經濟、社會和軍事方面與西方競爭。自18世紀彼得大帝統治以來,俄羅斯精英一直試圖采用西方模式來趕上西方。而這些模式一次又一次地與俄羅斯社會和非西化的民眾產生沖突。俄羅斯一些精英不斷試圖通過軍事政變如1825年12月衛兵策劃的政變,自由改革如19世紀下半葉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發起的改革,或流血革命如1917年列寧領導的革命,來尋求改變。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是最後一次試圖模仿西方並趕上西方的努力。

同他的前輩一樣,戈爾巴喬夫沒有想過他生在一個帝國,並統治著這個帝國。他試圖中央集權,掃清中亞共和國的腐敗,引入一批新的俄羅斯管理者,包括葉利欽和他曾經的導師根納季·科爾賓,但這只會使得共和國精英們對他敬而遠之,引發幾十年來第一次反對莫斯科的暴亂。戈爾巴喬夫還進行對外開放,讓黨接受媒體批評,強迫共產黨精英在競選中贏得當政的權利。這些措施進一步把共和國領導人及其幕僚越推越遠。當俄羅斯地區和非俄羅斯的共和國精英面臨民族主義叛亂和民主對其權力的挑戰時,他們越發依賴投票箱,不再依賴克裏姆林宮的最高領導人。他們挑戰莫斯科的統治,要求自治、要求獨立也只是時間問題了。當精英反對他,民族主義者和自由知識分子要求更多的自由時,戈爾巴喬夫很快就發現他只能依賴軍隊了。在蘇聯最後的年月裏,據稱在總司令不知情的情況下,軍隊屢次在多個共和國中出現。1991年3月,軍隊開進莫斯科街頭,恐嚇葉利欽及其支持者。

直到8月政變,戈爾巴喬夫不僅擔任蘇聯總統,還是共產黨總書記,這讓人們很難將蘇聯共產黨覆滅和蘇聯垮台區分開來。有人認為蘇共像膠水一樣把各共和國粘在一起,蘇共被查禁之後,再沒有什麽東西可以把聯盟凝聚在一起了。實際上,到了8月政變之時,蘇聯共產黨已經無法再起到凝聚作用了,因為各共和國的領導人紛紛成為各共和國議會領導人,有些領導人還成為總統,不再向莫斯科負責。已經成為或即將成為總統的共產黨領袖,如烏茲別克斯坦的伊斯蘭·卡裏莫夫,現在不是推動共和國獨立,就是推動對蘇聯進行邦聯制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