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瞻前與顧後:現代化與戰略發展

一、不該動的奶酪

近代中國政治是古代中國政治的延續和發展,對晚清變局下政治得失的探討,當然離不開對中國文化傳統的觀察。本章擬在前一章基礎上,進一步總結清王朝失鹿之原因。

毫無疑問,傳統的政治制度、傳統的思想觀念、傳統的思維方式、傳統社會風俗習慣等等都會制約、影響到中國現代化的進程與速度。中國現代化的過程,就是一個在過去的基礎上,借鑒西方先進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制度及觀念,以利用傳統、逐漸發展傳統,最終提升傳統,建立一個更高更完善的全方位機制的過程。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以儒家文化與文官制度為核心的政治文化博大精深,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已經深深侵淫在了中國人的心靈深處和中國政治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在真實的生活中,真正影響歷史前進的往往並不是那些走馬燈似的天天不斷翻新的讓人眼花繚亂的事件,而恰恰是那些經久不變,或變化很少的極具穩定性的因素。

實際上,傳統既是現代化的阻力,也完全可以成為現代化的助力。阻力與助力之間,關鍵要看人的因素與社會客觀條件許可的程度。

自周秦以來,中國已經基本上奠定了自己文化傳統基礎。這主要表現在:

1.儒家文化。

周王朝建立以後,以儒家道德文化治國,在國家的法令條文中融入了許多的道德文化因素。周王朝統治者在治國理念上特別注意加強對民眾道德意識的養育,這種觀念,久而久之,積澱成為一種文化傳統,深深地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

儒家的政治思想具有濃厚的人倫道德色彩。在政治生活中,它關注的不是每一個個體的人,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義務與互助的相互關系;儒家強調,個人是社會關系中的一員,應遵守他在社會關系中所承擔的角色和規範,即所謂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儒家認為,君民之間、君臣之間的關系如同家庭中的父子關系一樣,雙方都應該自覺維持共同的禮儀秩序。對於臣民,君主應該像父母對待子女那樣實行道德教化,“為政以德”,“道之以德,齊之以禮”[2]。對於君主,臣民應該像子女對待父母那樣表示絕對的恭敬忠誠,所謂“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3]。正是在繼承這種政治文化的基礎上,清政府總結歷代統治經驗,繼續推崇和利用儒家政治文化,任用大批漢族儒生,極力改變異族征服者的形象,才最終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權威。

2.文官制度。

在中國古代,儒生官僚制是一個龐大的制度系統,其核心就是由皇帝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君主集權制。

在傳統中國,皇帝制度由秦始皇首創。

自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以來,皇帝就擁有至高無限的權力,可以終身任職和世襲,他的意志就是國家的法律,全體臣民必須絕對服從。以皇帝為中心,組建一個以中央集權為特征的高度集權的官僚制政府。政府根據統治需要,依各個官員的職位和職能進行分工,從中央到地方實行嚴格的分層式管理。文官制度為政府的管理運行機制和各級官員如何行使權力提供了一個可行性規則,並依靠社會廣泛存在的儒家意識形態和宗法制風俗習慣等非正式規則對其進行監督和影響。2000多年來,中國政治實踐一再證明,以儒生為主體的官僚體制的確是維持中國政治生活和政治秩序有序運行的必不可少的組織保障。

楊松華在其所著《大一統制度與中國興衰》將中國的儒生官僚制度概括出如下特點:

第一,遵守王法。即組織裏的所有成員都必須服從皇帝的命令和直接上司的指揮,並以維護王權和國家統一為自己的最高使命。

第二,明確分工。從橫向看,各級官員和每個部門都明確規定了各自具體的職責、權限、任務和管理範圍,做到各負其責,各司其職,相互配合,不得推諉或越權。

第三,權力分層。從縱向看,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員按職位高低排列,形成一個金字塔型的等級結構。權力由上往下層層授予,明確規定每一個管理人員的權力、義務和責任。官員職位的設立是相對固定的,不過也可以依據政府對管理和效率的實際需要而進行適當調整。

第四,任職資格要通過考核與任命。官員的任職資格要通過正式科舉經考核獲得,他們進入仕途並占據一定職位的依據,是他們的儒學功底和對中國傳統掌握的程度。除皇帝外,所有的官員都是上級任命產生的,他們是專職的管理人員,領取固定的薪水。皇帝對於官員的晉級和查處有統一的管理部門進行,特殊情況下皇帝可以欽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