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軟實力與硬功夫

實際上,在晚清,中國的軟實力並不亞於任何外人。

第一,中國地大物博,許多地方幾乎沒有得到開發,本身就具有極大的潛力。

第二,中國有四億人口,消費市場容納量大。

第三,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吃苦耐勞、勤儉節約、富於進取精神的優良傳統的民族,只要政府政策得法,這種巨大的潛在能量就會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

第四,中國長期因封閉一直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俗話說,一張白紙,可以畫最新最美的畫。在如何發展工業化的道路上,中國人沒有包袱。

第五,中國的文官制度、儒家文化以及一些制度設施具有很強的凝聚力與穩定性。

如果能做好揚棄,充分利用傳統的資源,把上述這些優勢全部發揮出來,中國即使在晚清時期,也照樣會迎頭趕上世界最先進的國家。遺憾的是,因為晚清政府的軟弱無力與主動性不足,中國自身的這些資源優勢被白白浪費掉了。

當歐風美雨鋪天蓋地灑向神州大地的時候,面對機遇和挑戰,清政府最需要抓緊做的事就是發展經濟,建立自己的工業化體系。因為只有建立自己的工業化體系,才能帶動近代交通、通信、礦山與商業的發展。也只有建立自己的工業化體系,中國也才能打破西方國家的鉗制,建立起自己強大的軍事防禦體系。這是晚清政府亟需成就的硬功夫。歷史不是沒給清政府這種機會,從乾隆皇帝到光緒皇帝統治的初期,中國發展自己的機遇與空間都很大。可是因為清政府發展觀念的滯後與進取心的不足,大好時機轉瞬而逝。

嚴格意義上講,無論是在19世紀60—90年代的洋務自強運動,還是在20世紀最初10年新政自強中,清政府均沒有把工作的重點放在發展經濟,致力建立中國現代工業化體系上。既然清政府不去利用自己的權威資源打造工業化體系這個過硬的拳頭或者說是強國品牌,當然建立一個強大的國防體系也就成為了一個夢想。當夢醒時分,民族危機嚴重之時,中國民眾不能不發出倒清的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