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戰略五步棋

今天,站在後知後覺的角度,重新檢討晚清政府的戰略規劃,仍然說帶有很多的遺憾之處。

在晚清,由於西方列強的恃強淩弱,不斷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在西方國家的堅船利炮之下,中國不得不低下高貴的頭來,致使國家的主權與領土完整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在這個殘酷競爭的世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落後就要挨打,已經成為一條鐵的規律。而要想生存,就必須有一套適合自己實際情況的發展自己的戰略計劃。可是在晚清,清政府缺乏世界眼光與全球觀念,拒絕交往,一再被動,能拖就拖,就事論事。洋務運動,旨在國防防禦體系之建設;戊戌變法,旨在政治體制之改革;清末新政,則魚目混雜、泥沙俱下,國防、經濟、與政治體制改革胡子眉毛一把抓,明確的戰略目標並未見諸於任何史料記錄之中。

縱觀晚清國家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明智的發展戰略應該分為五步走,實現的時間至少應考慮一個世紀甚至更長久的時段。在晚清,真正能實現前面兩步已屬不易,後面三步根本就沒有實現的條件。這五步是:

第一步,致力國防建設,打造出一個強大的軍事防禦體系。

客觀地說,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已經開始了國防現代化的建設。但縱觀歷史,這項政策的出台並不是中央政府為了迎接挑戰,高瞻遠矚、認真規劃、積極出台的結果,而是一些地方有識疆吏如曾國藩、李鴻章等人推動與努力的結果。既然中央政府的工作重心意不在此,這項工程的建設過程就自然困難重重,阻力巨大,扯皮、鉗制與財政撥款步步困擾,30多年間,處處遭遇傳統社會的碰撞與保守勢力的阻撓。既然起步維艱,前頭就自然渺茫。1894—1895年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徹底戳穿了這個紙老虎的真面孔。

甲午慘敗,舉國震驚,建立新式軍隊,重建現代化國防體系,再次擺到了清政府的桌面之上,清政府此時雖已覺醒,但因為2億兩白銀的巨額賠款,中國已經暫時無力再像從前那樣進行大規模的現代化軍事防禦體系的建設了。加上此後最高統治集團內部權力鬥爭不斷加劇和升級,編練新軍的計劃也只有袁世凱的新建陸軍稍有起色。

八國聯軍侵華的庚子之役以後,清政府痛定思痛,決心自強,但由於《辛醜條約》極嚴酷的限制與9.8億兩白銀的巨額賠款,建立國防現代化幾乎又成為泡影。清政府雖然用有限的財政,編練北洋六鎮與各省的新軍,但最終因為控制不力,北洋軍的真正實權落在了頗具有野心的直隸總督袁世凱的手中,各省新軍的領導權也落到了留日歸國的士官學生如蔡鍔、吳祿貞等人的手中。最終,這些新式軍隊不但沒有起到保衛國家的作用,反而成為了清王朝自己的掘墓人。

第二步,致力工業化。

實現工業化,這是富強國家,真正挺直民族腰杆的前提條件。近代社會70年,由於中國一直處在被動挨打的局面之下,救亡圖存是當時的主旋律。清政府對國家工業化問題顯然重視得不夠。實際上,要想真正建立起自己國家有效的現代化防禦體系,工業現代化勢在必行,這是因為工業化牽扯到各個方面,要想建立自己的工業化體系,就需要發展現代交通、通信、礦山以及相配套的一系列輕工服務行業。也只有擁有了自己的工業體系,實際上才能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國防現代化防禦體系來,以免各種設施需要進口而處處受制於人。

第三步,全面啟動經濟現代化。

在清末最後10余年間,清政府啟動了經濟現代化。但因為沒有成功有效的強大國防與實力雄厚的工業化做基礎,再加上還處於探索階段,無經驗可資借鑒,這項努力的效果自然是微乎其微。

第四步,致力文化現代化,提高國民的現代文化素養。

這本是承平之世所要做的事情,是在擁有自己強大國防與工業現代化後應該努力的方向。清政府連一個主權國家所享有的起碼尊重都得不到,國防與工業化都沒有能力完成,文化現代化只能留給後世之人去完成了。

第五步,實現政治現代化。

政治現代化是一個國家全面發展到了一個很高水平時的必然實踐,是一個主權國家在實現了真正獨立、自主、富強、民主與國民已經完全具備一定現代文化程度之後進一步發展的結果。在清末,中國飽受列強壓迫,主權上不能完全獨立,領土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護,舉國上下傳統文化與封建意識濃厚,加上積貧積弱,根本就沒有實現政治現代化的土壤和條件,無論是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還是以張謇等人為代表的立憲派,都不顧國家實際情況,片面強調制度決定論,推動清政府過早地邁開了政治現代化的步伐,這只是一種建立在美好願望基礎上的盲動急躁心理,以此治國,豈能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