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歷史的啟示

晚清變局數十年,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法制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但社會進步了,政府權威卻喪失了,王朝也滅亡了。其具體症結究竟聚焦在何處?

筆者認為,盡管晚清政府在大變局下政治運作過程十分復雜,但其留給後人的經驗和教訓仍然有跡可循:

1.從近代歷史的經驗教訓來看,一個封閉的只代表部分人利益的政府是不可持續的,是沒有出路的,而一個開放的能夠代表社會各階層利益的政府是可以持續的,是有前途的。

2.政府的政治權威和合法性,是建立在民眾的信任、認同與支持的基礎之上。在這裏,不斷提高政府的執政能力與創新能力顯得十分的重要。政府能否持續做出讓民眾得益與贊同的事情,是否能夠代表與維護民眾的利益,是政府前途光明與否的一個重要標志,是政府能否具備強大動員力的一個基礎。

3.社會在發展,政治必須與時俱進,改革不是可有可無的事情,而是一種政治的常態。能否抓住時機實現成功的轉型是考驗政府執政能力強弱的一個重要標尺。執政者如果能夠充分打好改革創新這張牌,對其統治與政局的穩定顯得十分的重要。晚清歷史表明,當改革停滯不前的時候,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危機就會加大,革命的進程就會悄然而至。

4.在社會重大變革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新興階層與既得利益集團。政府改革的阻力,往往來自某些既得利益集團。一旦個別利益集團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凸顯,政局不穩定因素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既得利益集團之所以強大到難以動搖,敢與中央政府爭利與叫板,不僅僅是它們擁有強大的物質財富或者別的資本,而在於它們與各級政府或者政府官員之間的利益存在著千絲萬縷的瓜葛,以至於當政者想下定決心解決問題時,卻不知從何入手。

5.腐敗是吞噬政府生命力的癌細胞。它足以降低政府的執政能力,動搖民眾對政府的信心與支持力。

6.百尺之蟲,死而不僵,根本的問題還是搞好統治者內部的團結。一個有著200多年執政歷史的政府就像一棵古老的參天大樹。盡管問題很多,危機重重,但如果統治集團內部不出現爭鬥與內耗,外部的風雨是不能輕易撼動它的根基的。

7.單純的中央集權或是過度的地方分權,都不是處理中央與地方關系的最佳辦法。中央政府傳統的過度的集權與集利的模式已經不適合社會的發展要求;過度的放權與放利,又會因為縱容地方而出現地方割據與不服從中央政府的局面。最理想的中央與地方關系,應該是中央與地方在權力資源配置上的平衡與協調的關系。中央政府既不能過分集權集利,地方政府也不能過度分權分利,雙方應該平衡發展,建立起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體制模式和管理機制。

8.近代以來,傳統的治邊問題已因全球一體化問題而發生了重大的改變。正確的治邊政策是應該具有世界眼光,具有新的戰略意識,應將軍事、外交以及對邊疆地區全方位的開發與政治治理等多方面有機結合的一個全方位的政策。對邊疆地區采取靈活適當的政策、策略與對邊疆地區的有效開發,是處理好中央與邊疆地區關系的最佳方案。

9.在中國這樣一個具有數千年歷史文化傳統的大國,政治變革必須慎之又慎,必須以尊重自己民族特色和傳統作為改革的前提,任何激進理想主義或者不作為主義,包括不負責任的自由利己主義,都會釀成國家和民族的大災難。中國有自己的政治與文化的土壤,學習與引進外國的先進制度是應該的,但引進時不僅一定要注意持重穩妥、不急不躁,更要注意是否能夠不出現排斥的反應。這既要有漢唐兼容並包的拿來精神,又要有消化一切的能力與良性的政治機制的保障才可成功。

10.兵民是立國之本。民眾利益問題、軍隊權力問題說到底是支撐政府存在的基礎。在任何時候,政府施政皆必須考慮與處理好這兩個問題。如果這兩個問題能夠妥善得到解決,政府的統治就會固如磐石。

11.發展才是硬道理。弱國無外交。國家的和平與穩定建立在自己強大的綜合國力基礎之上。一旦國家總體制度缺少了國際競爭能力,國家的衰落就會變得不可避免,這時民眾對政府的信任感就會急劇地降低,從而給反對派提供顛覆政府的口實。

12.“強”政府在任何時期都是工作之重。很難設想,在中國這樣一個疆域遼闊、民族成分眾多的國度,一個權威弱化的政府能夠凝聚與動員起社會各階層,擔當起開創與穩定的重大責任來。

13.政治就是搞好社會各階層的一種平衡藝術,是一種將各階層利益與訴求最大程度普遍化、均衡化的過程。能否具有這種政治管理的能力,對執政者是一個很高的要求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