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從地方走向中央(第3/4頁)

第二步,穩住直隸,控制北京。袁世凱的意圖不是單純地對付湖北的起義軍,而是要趁機攫權,為此,他采取了下列措施:

(1)密令北京的心腹梁士詒等“著手為政治運動”,指出“南方軍事,尚易結束,北京政治,頭緒棼如,正賴燕孫居中策劃一切,請與唐少川預為布置”。隨之,梁士詒、唐紹儀、徐世昌、趙秉鈞、楊士琦、袁克定、楊度等人在北京開始為袁世凱攫取更大的權力,而緊張地進行幕後活動。

(2)派趙秉鈞入京勾通奕劻,調姜桂題所部毅軍進駐北京城內,把守九門要沖。由梁士詒與趙秉鈞合謀,借助毅軍的勢力,由趙代滿人桂春署民政大臣,強制遣散旗籍巡警而以漢人代之。從而控制了北京的局勢。

(3)面對京畿附近北洋第六鎮統制吳祿貞與第二十鎮統制張紹曾的“反叛”現象,派部下周符麟潛赴石家莊刺殺吳祿貞,以李純繼為第六鎮統制;通過徐世昌授意心腹潘矩楹逼迫張紹曾離開第二十鎮,由潘代理第二十鎮統制,從而又把京畿軍權重新控制到自己的手中。與此同時,袁世凱又命令曹錕、王懷慶率部鎮壓了通州革命黨人的起義。至此,直隸清軍中的革命力量均為袁所鎮壓,袁的後方得以鞏固穩定。

第三步,就任內閣總理大臣,把清廷的權力完全控制到自己的手中。袁世凱出山當天,漢口即被攻下,載灃在自己無法控制局勢惡化的情況下,解散皇族內閣,授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在梁士詒、唐紹儀、段祺瑞、張錫鑾、趙秉鈞合力斡旋,分途布置下,袁世凱入京就職。[7]袁世凱組閣,立即把自己的黨羽和朋友充入內閣,如外務大臣梁敦彥、副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趙秉鈞,陸軍大臣王士珍、副大臣田文烈,度支大臣嚴修,海軍大臣薩鎮冰,司法大臣沈家本,學部副大臣楊度,郵傳部大臣唐紹儀(先後由楊士琦、梁士詒署理)等都是明證。為了掌握中央軍權,他組閣後,首先罷免軍咨府大臣載濤和毓朗,而由自己的朋友蔭昌與徐世昌接替。其次,迫使載灃交出“監國攝政王”的大印,退回藩邸。同時,調馮國璋入京,接任禁衛軍總統。不久,又用準備出征的名義把禁衛軍調出城外,而派段芝貴另編拱衛軍,駐紮城裏。這樣,袁就接收了清廷統治下的全部權力,玩弄皇太後與幼皇上“孤兒寡母”於股掌之上。

第四步,主宰南北談判,取得全國權力。袁世凱在取得責任內閣總理大臣,完成了攫取清廷大權之後,便開始了他的第四步驟,即取得全國的權力。他的策略是在依靠人心所歸和雄厚的軍事地位的基礎上,拉攏立憲派和列強作其幫手,以倡言君主立憲向革命黨施加壓力進行討價還價的談判,反過來,又以革命黨要求共和逼迫清室遜位。即“以北方兵力威脅南方,又以南方民氣恫嚇北庭”[8]。

(1)向南軍伸出橄欖枝,先後派自己的部下蔡廷幹、劉承恩、唐紹儀、楊士琦到漢口與上海分別與南軍和談,以摸清南軍意圖,威脅利誘,迫其就範。

(2)派遣心腹阮忠樞通告各地袁黨的黨羽:“目前要義,當在保持地方秩序,固結軍人團體,聯合各界感情,增長北方實力,最為當務之急。”鞏固北洋團體,推向新的權力高峰,這是袁世凱及其黨羽朝夕盼望的大事。十二月袁命令曹錕、盧永祥率第三鎮進占山西,從革命黨手中奪回娘子關、太原,委張錫鑾為山西巡撫。命令齊耀琳為河南巡撫,鎮壓當地革命黨。授意自己親家山東巡撫孫寶琦取消獨立,並令第五鎮鎮壓當地革命力量。倪嗣沖、趙倜、周符麟則分別向皖北、陜西進軍,作出遏制革命軍的架勢。派張鎮芳署理直隸總督,嚴密控制直隸。密派段芝貴、張錫鑾前赴東北三省,說服東三省總督趙爾巽擁袁共和。袁的這一手意在萬一革命黨人不履行諾言,不屈服自己,他擁有華北就可以自行組織政府,與南方抗衡。

(3)左右開弓,左打右拉。利用北洋軍的實力、列強與立憲派的支持、革命黨的弱點及自己的資望,迫使革命黨人同意讓出政府,袁則同意宣布贊成共和,並逼清帝退位,南北雙方達成協議。1912年1月3日,在梁士詒的“策劃”下,駐俄公使陸征祥和其他駐外使節,根據袁的示意,紛紛電請清帝退位。26日,北洋軍段祺瑞、姜桂題、張勛、何宗蓮等48名將領聯銜通電,要求清廷明降諭旨,宣示中外,定共和政體,以現在內閣及國務大臣等,暫時代表政府。同日,宗社黨領袖良弼遇刺,不久身亡,其他反對共和的滿族親貴紛紛作鳥獸散。2月12日,清帝頒布遜位詔書,統治了中國268年的清王朝正式結束。袁世凱逼宮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