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嶽飛之“罪”:莫須有(第3/7頁)

嶽飛的心變得冰冷,一瞬間他仿佛置身於夢魘之中,這一切會是一個整體的計劃流程嗎?

他在回憶,彈劾已經進入到另一個層次。

趙構親自出面發表評論,他認為,嶽飛在楚州時於萬軍之前說楚州不可守,城防沒必要修,完全是收買軍人,達到加強個人勢力的目的。這樣的人,讓國家和他怎麽去信賴?

秦首相第一時間跟進,表態說,嶽飛隱藏得很深,他對人說這些話,一般的人未必能洞察真意,多虧陛下揭露。

這兩句話在南宋官場引起爆炸性的動蕩。皇帝、首相公開懷疑帝國最強的將軍、副樞密使大人的忠誠,這是之前十幾年裏所不敢想象的。

一時間下邊說什麽做什麽的人都有。這就是機遇,頂級大佬們的摩擦,是重新排隊的大好時機。

嶽飛努力讓自己冷靜下來,事到如今,他必須作出決斷了。

嶽飛再一次辭職,他在奏章裏寫到自己多年的服務很不到位,有這樣那樣的錯誤,請陛下“保全於始終”,讓他“遠引於山林”。

有宋一代,優禮臣僚,再大的罪臣也不過是貶黜流放了事。嶽飛提到保全於始終,已經充分考慮到了事情的嚴重性,把後果往惡劣裏預計了。

這一次趙構同意了,罷免嶽飛公職,改任萬壽觀使,有一份優厚的年薪,不再插手官場軍隊的事。這似乎很不錯,嶽飛被高高舉起,又被輕輕放下,從此無官一身輕,沒是非了。

但是,有兩件事也在同時發生,全面聯系起來,才能弄清楚嶽飛此時的處境,以及趙構的真實目的。

嶽飛罷官時是宋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八月。這時金兀術收兵回了開封,給趙構寫了一封信。信裏以上位宗主國的身份一通訓斥、責罵、警告,把之前的戰爭全歸罪於南宋的忘恩負義。而他是仁慈的,仍然不想毀滅一個曾經馴服的仆人,所以寫了封信主動罵人。

這封信由被扣押在金國的原南宋使者帶回來。趙構、秦檜接到之後表面上誠惶誠恐,暗地裏心花怒放。他們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來了這個意向。

該死的金兀術,這個倒黴孩子,當年好不容易達成了和平共識,他非要打不可。結果怎樣,被嶽飛打殘了吧?現在沒人攔著都沒法過江了吧?這才知道議和的好處!

趙構立即寫了回信,在信裏承認自己從屬國的身份,承認一切錯誤。推卸一切錯誤,那都是幾個前線將軍自作主張搞的!而他本人是極其向往和平的,請“太保、左丞相、侍中、都元帥、領省國公宗弼閣下向金國皇帝陛下轉達”。

既然議和再次擺到了日程上,那麽還需要放任嶽飛嗎?於是嶽飛下課。

這就是嶽飛被罷免的外部因素,這之外就是關於嶽飛的罷免詔書。中國的文字是很講究的,中國的官場哲學是很深奧的,國手布局步步緊逼,每一個進程都是在為後續手段作鋪墊。

詔書裏說嶽飛有“深釁”,“有駭予聞,良乖眾望”,皇帝“記功掩過,寵以寬科全祿,以盡君臣之契,保功臣始終”。要嶽飛“無貳色猜情,朕方監此以禦下,爾尚念茲而事君”。

這些文字裏處處都是陷阱伏筆,既承上,給嶽飛的罷官定性為有罪;復啟下,為以後可能出現的進一步處理留下了理由。

嶽飛文筆佳妙,這份罷官制裏的隱患明眼人一目了然,他有什麽不知道的?有人勸他作些補救,比如求見皇帝進一步表明忠誠。或者罷官後哪兒也不去,就在臨安城裏養老,時刻處於官方近距離監視中,表示決無二心。

嶽飛沒有,他輕車簡從上路,回江州(今江西九江)的私邸去了。

嶽飛孤傲瀟灑地遠離了臨安。在他背後,臨安城不安了。這是示弱還是挑戰?是從此自絕於官場軍方,徹底無害了;還是心懷報復,遠離帝都,在外面暗地裏聯系舊部?

這是沒法確定的,因為嶽飛在理論上仍然羽翼豐滿,嶽家軍沒有外人能介入進去,只要兩方面會合,仍然有足夠的力量顛覆南宋!

趙構、秦檜的行動迅速展開。第一步,先拆除嶽飛的幕僚班底。

在多年征戰中,嶽飛的周圍集結了一大批心懷忠義的文人謀士,其中的首腦當然是李若虛等人。他們早在嶽飛到樞密院上班時就被遣散到地方去當官了,可還是有十一個人沒走,他們哪怕被開除了公職,也仍然時刻陪伴著嶽飛。

這時一紙調令,他們立即被分散到天南地北。這一點兒都不誇張。有到廣南東路的,有去廣南西路的,有去江南西路的,更有到南劍州的。

這讓他們沒法互通聲氣。

幕僚零散,下一步輪到了軍隊。這是八月的下旬,鎮江府的樞密使大人張俊召集鄂州軍方主管參見,要求先是王貴,再是張憲,要分批到來。這樣能保證始終有一位主管留在鄂州坐鎮,主持防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