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指點江山,激揚人物(第3/4頁)

真遇到虎了,數十步遠,馬嚇得再也不敢往前走。這時蘇軾勒馬就回,章惇卻叫從人拿來一面銅鑼,在山石上砸響,跑的是老虎。

這兩件事出自宋人筆記。我們現在看來,會欣賞章惇的勇氣,攀絕壁退猛虎,意氣激越,這是一位膽氣豪壯的爺們!

可是在古代士大夫階層,他們認可的是蘇軾的“理智”,那叫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蘇子瞻生來的雍容華貴之氣,怎能是章惇那樣的亡命徒可比?更何況以蘇軾的理論,漠視自己生命的人,敢於冒險的人,比如說現在敢於攀登珠穆朗瑪峰的人,都是潛在的殺人犯的話,是不是像蘇軾這樣珍愛自己的人,也會同樣珍愛別人呢?

這真是個天大的笑話。就像我小時候總能聽到的一句名言——一個人連自己都不愛,怎麽能愛別人?說這種話的人真該買張邏輯卡去充值,一個人要是太愛自己了,絕不會再去愛別人,那是典型的自私!

章惇先介紹到這裏,他的事會隨著變法的深入逐漸浮出水面,真假善惡,大家有目共睹。現在只想說一句話,他是個好朋友,一個實幹家,什麽都好,只是不能惹他。

他是個情緒激動,好走極端的人。他會是你最好的朋友,面臨生死之難時都敢為你出頭,可當他憤怒之後,他會趕盡殺絕,無所不用其極,動用一切手段,去幹掉他所認定的敵人。

接下來說程顥。這可真是太了不得的一位空前絕後型的大人物,隨著時光的流逝,他的神像被越造越高,直到後來變成反對王安石,否定熙寧新法的根基。要說他,得從另一個人,一個理論的奠基者說起。

周敦頤。

這個人名大家都不會陌生,我們在學生時代都讀過一篇清麗高雅的小文章《愛蓮說》,就是他寫的。俗話說文如其人,想來他也是一位“不蔓不枝,中通外直,香遠益清,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君子。

不,他不是君子,那不足以涵蓋他,他是位教主。甚至在當時就流傳著一些說法,他的名望學識比王安石、司馬光等人加起來都高,高到無以名狀,沒法形容,神乎其神的地步。

比如說,王安石少年的時候,曾經帶著自己的名片,到周敦頤的家去拜訪。可是拜訪三次,被拒絕三次,連面都不讓見。王安石憤怒了,說難道我不能自學成材嗎?

於是後來才有了王安石“荒誕不經”的一系列變法,這都是由於當年沒受過高人的教育啊!其實哪兒跟哪兒,無論是少年時,還是後來大家都老了,直到周敦頤死去,王安石都不會把他放在眼裏,甚至當時的學術界,也沒把周、程兩人當盤菜。

周敦頤,生於公元1017年,道州營道縣(今湖南道縣)人,原名敦實。因為宋英宗曾經叫趙宗實,所以才改名“敦頤”。

他幼年喪父,五周歲時隨母親投奔舅舅鄭向。鄭向是龍圖閣直學士,有一定的影響。在舅舅地推薦下,他走上了官場。

這種開端決定了他一生的官職走向,永遠都只是些小官,甚至被派到廣東那種半開化的地區去管犯人。同時也反映出周敦頤本人學識的“高”度。前面所說的王安石三次求見而不得的事,一眼就瞧出真假了,和王安石一樣,他也是個自學成材的人,甚至還沒有經過科場,自學到徹底……憑什麽在王相公面前那樣驕傲?

更何況兩人只相差四五歲,王安石是少年,他也是少年,求學期間就擺出了大宗師的架子,簡直是不知所謂。

那麽他為什麽會變得那樣了不起呢?就要看人家學的是什麽。從南宋時起,元、明、清、民國甚至現在,一直都有市場,不斷被拔高的理學,就由他奠定根基,而根基就要從他對道教的不凡理解說起。

理學又叫道學,雖然道可道,非常道,與老子所創的黃老之說不一樣,但聖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周敦頤教主吸取營養時從來不挑食。他的理論根基《太極圖》,就源自於宋初時華山著名的睡神道士陳摶的《無極圖》。從那裏確立了天人感應,格物致知,存天理,滅人欲等等理學主張的源頭。

號稱中興儒家的人,居然從道家吸取主張,真不知所宣揚的“純”儒、“大”儒、聖人是怎麽定性的。

話說幾十年的鉆研之路是枯燥寂寞的,周敦頤的曠世才華並不為人所知。在當時,人們只是知道在合州府有一位小官,政事精絕,決斷出眾,大事小情的不經他之手,其余的官吏們不敢決斷。別的嘛,就泯然眾人矣。就這樣偉大的生命在一天天地老去,直到有一位有心人悄悄地發現了他的秘密。

南安通判程太中。

一位通判,也就是副市長,級別上算是周敦頤的上司,可對他非常的客氣,把自己的兩個兒子送到他面前鄭重拜托,請他教育。這就是程顥、程頤兩兄弟後來成為僅次於孔子、孟子,變成儒教第三四位聖人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