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指點江山,激揚人物(第2/4頁)

公開的結論是對,真實的答案是錯。

以呂惠卿為例,他到王安石身邊時,他本人、歐陽修,甚至王安石自己都不可能知道後來會有如此波瀾壯闊、無所不至的變法,那麽何來有意為之?

再舉一例,當王安石不久前從江寧府到京城的路上,曾經回臨川老家一次,在那兒了解到當地縣太爺謝卿材組織百姓興修水利灌溉農田,效果非常好,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於是後來實施農田水利法時,謝卿材被破格重用。

還有很多的例子,可以證明歷史發展的大規律涵蓋一切,只是推動這個大規律的,卻往往是一件件突發的小事情。其中領導們近乎偶然性質的賞識,更是一大因素。

呂惠卿之後,王安石最初的幾個主要助手,分別是蘇轍、程顥、章惇、薛向、呂嘉問等人,現在簡單介紹一下。

蘇轍是蘇軾的弟弟,前面說過蘇軾在東京城的夜晚裏迷醉流連,可惜時光非常短暫。沒多久,他們的母親在老家去世了,父子三人只好回鄉奔喪。守孝三年之後,舉族進京。

這是三蘇命運的轉折點,從此之後,他們就選擇了終生為官,浪跡神州的命運。進京後,三蘇分別考試,老蘇成為一個小小的京官,負責為國家編史。大蘇和小蘇分別考中了制科的三等、四等,被任命為鳳翔府判官、商州推官。

特別說明下,制科不同於每三年一試的進士科。它不常設,考的內容通常是對策,這需要真材實學,說出自己對國家時政的見解主張。有宋一代,制科取得三等是最高得分,在蘇軾之前,只有一個人得到過,那就是被前宰相張士遜譏笑為失心瘋的吳育。

到熙寧二年,變法開始起步時,老蘇己經去世了,二蘇再次守孝服喪,回到了京城。這時,蘇軾在史館上班,有自己的變法主張。注意,他是主張變法的,只是怎樣變,有他的一套理論,和王安石截然不同。這時發生了另外一件事,它對北宋的歷史進程無關,對中華詩詞史有一定的影響。

蘇軾的原配夫人王弗故去了,他娶了王弗的妹妹王閏之為妻。王閏之很賢惠,無才之女天性仁厚,對他很好。只是王弗的影子陪伴了蘇軾的一生,是他哪怕天天談笑度日,也沒法在夜深時抹去的隱痛。10年之後,終於凝聚成了一首傳唱千古,痛入心髓的悼亡妻《江城子》。

小蘇是個奇特的人,說實話,他的文采在唐宋八大家之中可能要退居末席,更有說法,三蘇中只有東坡才名符其實,其余兩位都只是因東坡而顯。但要是論到政治才能,小蘇才是最強的一位。他清寧安靜,不浮不燥,具備非常高的政治素養,尤其心性極其堅忍,平靜到能讓人忽視他。

這一點讓小蘇的官場成就遠遠高於老蘇、大蘇。熙寧二年,蘇轍的官場生涯,就從進入制置三司條例司,成為王安石的親信手下開始。

章惇,字子厚,福建浦城人,說來是呂惠卿的同鄉。這是個讓人提起來,就掩卷長嘆的人。他太有爭議了。前面我提過,從神宗時起王安石、司馬光直到北宋亡國,還有一位決定國家命運的人。

是章惇嗎?差一點點,如果他真的像宋史裏說的那樣壞的話,他就一定是!

章惇,生於公元1035年,比蘇軾大一歲。在熙寧變法之前,是官場中一個默默無聞,緩緩上升的小人物,留下的印跡只有三件事。第一件,他曾和自己的侄子一起趕考,考中了,卻寧願放棄。為什麽呢?只因為他的侄子是當年的進士第一名。

身為叔叔,居於侄兒名下,他無法忍受。但要注意的是,他的侄子比他大10歲。

後兩件事都與蘇軾有關。他們一生都糾纏在一起,說來章惇的惡名,有很大程度上與蘇軾有關,嘿嘿,誰讓對方是人見人愛的蘇東坡呢,有宋三百年間第一大才子怎麽會有錯?這都是後話了,在他們初相遇時,都是才氣縱橫,俊爽一時的青年。

章、蘇曾結伴遊玩,地點在鳳翔府仙遊潭。仙遊潭下有萬仞絕壁,只有一根小橫木連接對岸。章惇用手推了推蘇軾,請子瞻先行。蘇軾搖頭,珍愛生命,這事兒算了。卻見章惇從容舉步,走上橫木,踏虛臨空,逍遙自在。到對岸之後,他攀山藤上絕壁,在石面上寫下了一行大字——章惇、蘇軾來遊。

回到岸邊,面不改色,神采依然。這時蘇軾拍了拍了他的肩膀,說,你日後一定會殺人的。章惇不解,何以見得?蘇軾說,自己的命都可以不要,別人的命怎麽會放在心上?

章惇哈哈大笑。

第三件事也發生在山林裏。兩人遊玩,偶然在一座小廟裏喝酒,突然間有人說山裏來了老虎,就在不遠處。兩人借著酒勁上馬就迎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