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嘉慶:滑落曲線(第5/17頁)

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朝廷的戰略方針也發生了重大轉變。在太上皇的指揮下,官兵的作戰方法是一味追擊,往往陷於被動。皇帝則命令各省推行“堅壁清野”政策,切斷起義軍的後勤保障來源,削弱了起義軍的戰鬥力。另外,皇帝還對起義軍實行剿撫兼施的政策。一方面實行嚴厲鎮壓,另一方面,只懲首義者,其他人以撫為主。

經過不懈努力,鎮壓白蓮教的軍事戰爭終於出現了重大轉機。嘉慶七年(1802年)底,額勒登保、德楞泰與四川總督、陜甘總督、湖廣總督等聯名,用黃綾表外、裏內朱紅的折子,六百裏加急馳奏:“大功底定,川、陜、楚著名首逆全數肅清。”鎮壓白蓮教的關鍵戰役取得了勝利,嘉慶帝激動萬分、熱淚盈眶。他的新政,終於結出了鮮艷的果子。

何去何從

帶著初政成功的喜悅和自得,嘉慶七年(1802年)秋,皇帝騎著駿馬,英姿颯爽地出現在壩上。小時候,他曾經多次隨著父皇來這裏圍獵。這裏古木參天的茂密森林,萬人圍獵的壯觀氣勢,獵虎鬥熊的緊張氣氛,讓他一直魂牽夢繞。

在鎮壓白蓮教的關鍵戰役勝利之後,皇帝做的第一件事是拜祭祖陵,一路之上,他常常想起自己的曾祖父康熙皇帝。他感覺自己的命運和這位曾祖父有很多相似之處:康熙擒了鰲拜,而他閃電般地誅了和珅;聖祖平三藩,而他也平定了白蓮教。回顧歷史,在平定三藩後,聖祖勵精圖治,把被戰爭破壞得千瘡百孔的江山經營得井井有條,開啟了百余年的康乾盛世。那麽等待著他的,將是什麽呢?在鎮壓白蓮教取得關鍵勝利之後,歌功頌德的奏折鋪天蓋地地迎面而來。對這些奏折,他只是淡淡一笑,就放在一邊,因為他知道,還遠不到歌功頌德的時候。消滅白蓮教不過是嘉慶皇帝政治目標中的第一個環節。等什麽時候自己帶領大清全面走出乾隆晚年的頹勢,重新煥發了青春,那個時候,再享受歌頌,他才心安理得。

從懂事開始,大清那些功業不凡的先祖就是皇帝心中最偉大的英雄,向他們學習,是他最主要的精神動力來源。從繼位那天起,皇帝在每一個政務細節中都注意繼承先祖的傳統。他相信,只有把愛新覺羅家族與眾不同的雄武、強毅特點保持下去,大清王朝才能擺脫漢族王朝帝王“一蟹不如一蟹”的規律。因此,在鎮壓白蓮教的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他馬上把“木蘭秋狝”提上了議事日程。聖祖康熙開創的這個旨在聯系外藩、保持武備的傳統活動,在自己即位後還一直沒有來得及舉行。今天,他終於夙願以償了。

然而,離木蘭圍場越近,皇帝的心情就越異樣。這還是他記憶中的圍場嗎?圍場周圍的木柵東倒西歪,缺口處處。圍場裏參天的古木不見了,砍剩的木墩如同一個個驚心的傷口在地上呻吟。地上縱橫著運木大車的車轍,有的地方因為車輛過頻,儼然成了光禿禿的大路。處處是盜木者搭建的窩棚,地上經常出現燃剩的樹枝,有的還冒著微弱的青煙。很顯然,這是盜木者生火做飯的痕跡。皇帝後來回憶他感覺到的震驚說:“百余年秋狝圍場,竟與盛京、高麗溝私置木廠無異。”皇家獵場,居然成了盜木販子任意橫行的木材產地。管理人員的失職一目了然。

修養極佳的皇帝沒有立刻發火。他強抑怒火,按照父皇行圍的路線,中規中矩地帶領一萬騎兵,打了一天的獵。過去,父皇每次出獵都能打到幾只老虎、黑熊等猛獸,狐狸、麋鹿、獐子等小動物更是數以十計、百計,獵物每天都要裝滿十多輛大車。可是他辛辛苦苦尋找了一整天,只打到了兩只小小的麅子!不是他射術不高明,也不是騎兵們不聽指揮,而是獵物太少了:一方面是林場破壞,獵物逃散;另一方面,盜獵者趁皇帝不來的這些年,一直在與皇帝分享這個皇家獵場,十分之九的麋鹿、獐子等物,都成了他們的口中餐。

回到熱河行宮,皇帝按舊例,把這兩只麅子中的一只供奉在後樓祖宗禦像前。過去,這座寬達三米的巨大供桌上往往會擺上十多只野獸,而今,卻孤零零地只擺著一只小小的麅子。不知道列祖列宗看了會是什麽感想?皇帝感覺自己臉上一陣陣燥熱。

羞愧過後,皇帝不得不感慨,大清王朝畢竟是今不如昔了。全盛局面已經一去不復返,朝政的敗壞遠比他想象的要嚴重。從努爾哈赤到乾隆,誰的治下會發生這種荒唐可笑的事情?要恢復舊日的輝煌,看來不是一日兩日之功。

第二天,皇帝停止了行圍,開始徹查圍場管理失職之事。以內務府有關官員慶傑、阿爾塔為首的十數名官員被處以降職、罰俸等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