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嘉慶:滑落曲線(第3/17頁)

正在歡天喜地過年的大清國臣民不得不穿上喪服,進入全國性的哀悼期。不過,沒有多少人真正悲痛欲絕。讓大家真正感興趣的是,新皇帝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雖然已經當了三年皇帝,可是嘉慶在全國人民的心目中還是一個謎。除了他那張總是帶著和藹微笑的臉和幾道沒有個性的聖旨之外,人們對他一無所知。不過,新皇帝的種種表現,似乎表明他是溫和、穩健之人。朝廷大政,短時間內不會有什麽大的變動。

然而事情的發展出乎所有人的預料。乾隆去世的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初四上午,嗣皇帝就發布了一條讓全國人民都大吃一驚的諭旨:免去乾隆皇帝駕前第一寵臣和珅兼任的軍機大臣和九門提督之職,命令他和福長安二人守在太上皇帝靈前,一心辦理喪事,不得任意出入。朝廷上下,一片驚疑。

初四下午,皇帝又下了一道意味深長的諭旨,談到太上皇帝晚年,白蓮教起義之所以遲遲不能蕩平,是因為有奸臣當道,做貪腐官員的總後台。

初五,王念孫、廣興、劉墉等先後上書,舉報和珅種種不法之事。

初八,皇帝宣布逮捕和珅,對他進行審查。同時,一場規模巨大的抄家行動展開,令人驚愕的巨額財寶在和府地窖中顯露出來。

僅僅十天之後,審判完畢,正月十八,皇帝發來一條白練,賜和珅自盡。

如同一幕情節緊張、環環相扣的電影,這一切發生的速度之快,讓人目不暇接。一場重大的政變,在新皇帝的談笑之間就完成了。康熙爺當初誅鰲拜,尚且準備了七七四十九天,嘉慶帝誅和珅,卻只動了動小指頭。古往今來,完成得這樣幹脆、迅速、漂亮的權力戰役,並不多見。

舉國上下,對這個影子一樣悄無聲息的皇帝,刮目相看。可以說,誅和珅是新皇帝處理政治危機能力的一次成功展示。

其實,嘉慶皇帝對這場戰役,已經準備了太長時間。

嘉慶和和珅之間的恩怨情仇,並非如一些史書所言,是因為和珅聰明反被聰明誤,送給嘉慶的那柄如意,也不僅僅是嫉妒和珅手中擁有的朝珠比皇帝還多。

嘉慶對和珅的痛恨,是基於大清王朝的責任感。他對和珅的不滿,實際上代表了他對乾隆後期朝政的不滿,在嘉慶看來,和珅是乾隆晚年以來朝政日非、腐敗日甚的一個標志。

確實,乾隆皇帝在統治前期,勤於政事,能謀有斷,在康熙、雍正兩朝余烈的基礎上,把大清王朝推向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極盛時期。然而,中期以後,乾隆皇帝志得意滿,放松了警惕。特別是到了晚年,他生活越來越豪奢,吏治越來越寬縱,為腐敗的滋長提供了巨大空間。與此同時,乾隆年間,大清經濟的高速成長也為腐敗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乾隆中後期,政治腐敗如同細菌遇到了適合的溫度、濕度和酸堿度,在號稱英明的乾隆皇帝眼皮底下,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起來。僅僅十余年間,乾隆朝就完成了從前期政治紀律嚴明到後期貪腐無孔不入的轉變。在繁榮的表象下,大清王朝的全盛之局已經千瘡百孔了。

由於官員集體腐敗,百姓民不聊生,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七,就在乾隆得意揚揚地舉辦禪位大典七天之後,川楚兩地爆發了白蓮教大起義。起義席卷五省,大清王朝一時岌岌可危。

當太上皇這三年,乾隆幾乎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忙於鎮壓白蓮教起義。然而,太上皇雖然“猶日孜孜”,一日不停地調兵遣將,起義的烈火卻越燒越旺。原來,上自軍機大臣和珅,下至小小吏員,廁身這場戰爭的每一個人,都把戰爭當成了撈錢的機會。特別是和珅,精力充沛、欲望無限的他,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張著鼻孔,嗅著從權力縫隙中傳過來的任何一絲利益的味道。他利用太上皇的寵信,不停地弄權舞弊,大肆聚斂錢財。他的所作所為,無疑大大加重了官場貪風。

雖然取消了嘴巴的功能,但是嘉慶的眼睛和大腦一分鐘也沒有停止工作。乾隆皇帝後期的昏聵之舉,他看得一清二楚。然而,由於身份特殊,他只能眼看著和珅等人大肆貪汙,眼看著政局一點點腐爛,眼看著大清王朝這駕馬車向萬劫不復的深淵越來越快地奔馳,卻不能發一言,不能采取任何行動。焦慮之火,三年之中,幾乎把他的五臟六腑烤成了炭灰。父親剛剛咽氣,他就十萬火急地沖向駕駛室,拉動了刹車手柄。

應該說,誅和珅這步棋,是非常高明的一著。面對如火如荼的起義烈火,乾隆帝只知一味憤懣和仇恨,而嘉慶則能冷靜分析出大亂之源是“官逼民反”,正如嘉慶自己所說:“白蓮教的起因,乃在於官吏多方搜刮,竭盡民脂民膏,因而激變如此。然而州縣官員剝削小民,不盡是為了自肥,大半也是為了趨奉上司。而督撫大吏勒索屬員,也不盡為私貪,無非結交和珅。”“是以層層剝削,皆為和珅一人。而無窮之苦累,則我百姓當之。”嘉慶看得很清楚,腐敗已經成了關乎大清王朝生死存亡的問題。如果要熄滅起義的烈火,必須刹住朝廷上下貪腐相尚的風氣。而要刹住腐敗之風,就要從和珅抓起。這高屋建瓴的一招充分顯示了嘉慶皇帝把握和處理復雜政治局面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