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身名俱泰——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歸

春榮誰不慕,歲寒良獨希。

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歸。

——潘安《金谷集作詩》(節選)

在三國紛爭和東晉十六國、南北朝並峙的大混亂時代,曇花一現的西晉,在名義上成為這片土地的統一政權。

西晉,是從陰謀詭計和血腥屠殺中完成建國的,所以一開始,就缺乏合法合理的政治基礎,西晉的開國大臣也普遍缺乏政治信念和儒家道德。因此,整個社會呈現一種泡沫式的虛榮假象。加之門閥制度行之已久,導致士族、庶族、下層百姓之間形成不可調和的矛盾,西晉統一沒多久,內部矛盾就呈現出來——八王之亂使得國力迅速內耗掉,國力疲敝。

北方少數民族政權趁機蜂擁而起,華夏大地,一片狼藉。

晉王朝背上的毒瘤

王愷用麥芽糖和著蜂蜜洗鍋(這能洗幹凈嗎),

石崇就用石蠟當柴燒;

王愷用紫絲布襯碧綾做了四十裏的步帳,

石崇直接用錦緞圍了五十裏;

王愷用花椒和泥來抹墻——這在西漢只有皇室才能用,

皇後的宮殿被稱為“椒房”,顏色鮮紅,還有異香,

石崇就用赤石脂來裝飾墻壁——赤石脂是名貴礦物和藥材,

開采不易,搗碎抹墻異常堅固。

外患不存,必有內憂

279年,在西晉大臣羊祜、杜預、張華、王浚等人數年積極備戰之後,司馬炎發兵六路南下攻吳。280年,吳主孫皓投降,東吳滅亡。

自此,結束了自189年董卓亂政以來,長達91年的內亂混戰,中華大地暫時統一。

在討論要不要攻打東吳的時候,西晉官員分成兩派意見,爭得不可開交。山濤時任尚書仆射,相當於總理,但在朝廷上並沒有發表意見,不過退朝後,他對身邊的人說:

“除非是聖人,一般人在沒有外患時,一定就會有內憂。現在饒了吳國,讓它存在,以使咱們保持警惕,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且不論山濤這些話是否合理,站在他的角度,能保持這種內省的警惕心,能做到防患於未然,足證他是難得的人才。不幸的是,山濤所擔心的,就真的發生了。

東吳投降,舉國歡騰,祖國形勢一片大好,整個西晉朝野嗨得不得了!

率先嗨翻的,是晉武帝司馬炎。

司馬炎生長在溫柔鄉裏,爺爺爸爸都給他把江山打好了,所以自小養尊處優不說,還一反司馬家詭詐的基因,居然比較宅心仁厚——這個也是一個怪現象。我們看中國歷史上,大凡第三、第四代的權力繼承者,都會體現出寬宏大度、仁慈和藹的特性來,比如漢文帝劉恒,比如唐高宗李治,比如康熙帝玄燁。

所以在司馬炎統治早期,君臣共同努力,西晉國富民強,一派繁榮,不過,在滅吳之後,一切就開始發生變化。

司馬炎本身就很好色,後宮美女非常之多。等到滅了東吳,把東吳的五千後宮佳麗又全部豢養起來,一時間,司馬炎的後宮居然有上萬人的規模。這麽多漂亮的後宮佳麗,該臨幸誰是個問題。於是,司馬炎為表公平,每天晚上坐著羊車,任由羊在後宮四處亂走,停到哪個美女門前,就臨幸那個美女。

時間一久,大家都摸清楚了司馬炎的這習慣。與其求皇帝臨幸,不如求山羊來家,於是美女們紛紛在自家門前灑上鹽巴、插上竹葉,以吸引山羊先生的到訪。

司馬炎還經常大擺筵席,請大臣名士一起遊賞飲宴,當然,其中少不了要吟詩作賦。有一年三月三日上巳節,宴飲排場很大,請的人很多,寫的作品也多,流傳至今的就有十多首。我們擇其一首看看。

習習春陽,帝出乎震;

天施地生,以應仲春。

思文聖皇,順時秉仁;

欽若靈則,飲禦嘉賓。

洪恩普暢,慶乃眾臣。

這首詩是荀勖的《從武帝華林園宴詩二首》中的第一首,充斥著奉承阿諛之辭。大意是說,春天多美好啊,天地萬物欣欣向榮。我大晉皇帝多麽仁德啊,擺下宴席招待嘉賓。大德澤被蒼生,恩惠普及群臣!

詩的內容很空洞,無非就是贊美司馬炎多偉大。但是諸君想想,歷朝歷代得寵的文臣都得寫這類贊美詩。而且你的贊美還得別出心裁,讓皇帝高興,記住你!那麽多的贊美詩,還不重樣!可想而知,我們民族的創造力都用在了哪裏。

順便說一下荀勖這個人。

荀勖學問很大,在當時也是位名士。前文提到過,荀勖精通音律,但是不容有異見的阮鹹,就把阮鹹貶去了外地做官。後來發現了古代的玉尺,才嘆服阮鹹的高明。高平陵事變的時候,荀勖還很年輕。懾於司馬懿的權威,曹爽被殺後,舊日的門生故吏沒有一個人敢去吊孝,只有在荀勖領頭吊唁之後,其他人才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