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衣冠南渡——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飲酒》其五

有了《周易》,有了《老》《莊》,還有了佛典;加上正始、竹林、西晉玄學的鋪墊及王導、謝安的提倡,東晉的名士們思想開放、行為飄逸,那些率真的人們,大多也很可愛。王羲之、王獻之、王徽之、王導、謝安、顧愷之、鳩摩羅什、支道林、陶淵明……這一連串如雷貫耳名字,就都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名士們整日聚在一起,那種閑適的場景,多麽舒意暢快,多麽讓後人羨慕不已!

王與馬,共天下

318年三月,司馬睿正式稱帝,改元太興。

在稱帝儀式上,司馬睿死活要丞相王導和他一起坐在寶座上,

接受群臣朝賀,這可真是歷史上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亙古奇聞。

王導跪地拒絕,司馬睿這才接受群臣朝賀。

優雅的征服

倘若出現哄搶財物事件,人們一般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圍上去瞧熱鬧參與哄搶,一種是遠遠避開。大多數人會去瞧熱鬧並參與哄搶,但是也有選擇避開的,這種人比較理性,相對較少。

同樣,面臨歷史大事件,人們的選擇也不外乎這兩類。

西晉八王之亂,人們都為最高權力鬥得你死我活,但是總有一批牛人與眾不同,能夠高瞻遠矚謀劃未來。出身世家大族、王衍的表弟王導,就是這為數不多的牛人之一。

西晉內亂,中原鼎沸,名士王導就建議他的好朋友——瑯琊王司馬睿遠離政治中心,以保存實力。司馬睿對王導非常信任,就聽從了他的建議,沒有參與洛陽爭鬥。307年,司馬睿申請南下鎮守建業(為避司馬鄴之諱,稱之為“建康”,即今日南京市),王導作為軍司馬隨行。這個舉措意味深長,晉王室的重心,自此南移。

建康是原來東吳的首都,江南財富雄厚,曾支持孫吳獨立近百年之久,八王之亂和少數民族叛變也很少涉及這個區域,因此這裏非常適合作為發展基地。但是,事實遠沒有想象中那麽美好,瑯琊王司馬睿只是一個偏遠宗親的小王爺,一沒有功勛,二沒有威望,突然就跑來鎮守建康,南方當地的士大夫怎麽會服他?

所以司馬睿赴任一個多月,當地士族沒有一個人前來拜見,一個個都冷眼旁觀,等著看笑話。想要在南方站穩腳跟,必須得讓當地士族臣服配合。這時候,王導站出來,給司馬睿幫了個天大的忙。

王導出身門第高貴,“瑯琊王家”這個身份在當時絕對聲名赫赫,無論南北士族,誰都要給面子。王導的堂兄王敦手握重兵,在當時也極有影響力。王導就對王敦申明利害,勸說王敦出來挺一挺司馬睿:“瑯琊王仁德雖厚,但是名望不夠。兄長有很高的名望,正好可以站出來幫助他。”王敦答應了。

於是,王導安排了個計劃。

三月三日是上巳節,有祭高禖神的廟會,還有到河邊春遊、沐浴、遊玩的習俗,借以洗掉不祥。屆時,江南百姓,無論貴賤,一個個都會出門,像過年一樣熱鬧。

司馬睿呢,就在這時隆重亮相。他穿戴華貴,乘坐金輿暢軒,敲鑼打鼓,儀仗威武、傲然前行。王導、王敦則寬袍博帶,神情瀟灑,在後面騎馬跟著,緩緩而行。人們不由自主分立兩旁,給他們讓出道來。

想當年,這些一個個都是擺闊出身的,王導、王敦更是石崇金谷園的座上客,講排場、玩世面,一個賽過一群。江南士族雖然名震一方,比起這幾位,終究差了一截。紀瞻、顧榮都是江南名士,一看這陣仗,先嚇一跳;再看王導、王敦這等大名士都低眉順眼的,立刻明白了司馬睿不是常人。他們不敢傲慢了,翻身下拜,跪在路旁。

司馬睿初次亮相,就引起全城轟動。

王導趁熱打鐵,出面遊說江南士族中最有影響力的顧榮、賀循,請他們支持司馬睿,出山做官。這二人也順水推舟,出任了司馬睿的司馬。他們一出面,江南的士族們就紛紛歸順了。

不用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僅憑借蘊藉瀟灑、形象風流,就贏得士族尊重和民心歸附,這種優雅高貴的事情,也只有在魏晉時期,才有可能發生。

祖逖北伐

311年,永嘉之亂,晉懷帝司馬熾被俘,首都洛陽失陷。原來在北方的世家大族們,十有六七南下避難。這些世家大族都是社會精英,當時頂級文化的代表。從此,“衣冠南渡”,文明下移。

在王導的建議下,司馬睿專門辟出“僑郡”,用以安撫這些南下的名士大族,並積極結交南下名士,把許多人都招來做掾屬,時稱“百八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