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被崇禎坑死的三個能臣(第2/5頁)

遵永大捷使孫承宗在時隔6年以後,再次得到了經略遼東的機會。而雄心勃勃的他,也希望完成天啟年間(公元1621年-1627年)未完成的事業。遵永大捷後兩個月,孫承宗向崇禎打報告,要求在錦州以東的大淩河鑄城。大淩河,是遼東戰略要地,一旦明軍在這裏站住腳,就可以威逼後金都城沈陽。如果成功的話,即使不能迅速平定後金,至少不會再發生崇禎二年後金繞過關寧防線破關南下的事。但後金不是傻瓜,孫承宗派祖大壽鑄城,剛修了一半,後金軍就打來了。戰端突起,孫承宗急忙組織援軍,但未曾想,他遭到了當年熊廷弼同樣的命運——經撫不和。此時遼東的留守部隊,大多掌握在遼東巡撫邱禾嘉手裏,對修造大淩河一事,邱禾嘉本來就反對,開戰了更來了一個“非暴力不合作”,孫承宗要兵,他陽奉陰違,本來應該立刻派出的援軍,他竟然一拖就是數月。無奈之下孫承宗只好四處調兵,直到第二年初才終於湊齊一支4萬人的援軍。而在大淩河外圍,8萬後金軍已經嚴陣以待。以寡擊眾下,明軍終於不支,4萬援軍全軍覆沒,而駐守大淩河的祖大壽,用“假投降”的方式放棄了大淩河。大淩河之戰,成為戎馬一生的孫承宗唯一的敗仗,卻是最致命的敗仗。

大淩河敗後,明朝言官炸了鍋,本來對此敗負有主要責任的邱禾嘉,把戰敗的罪過全算給了孫承宗。眾議洶洶下,孫承宗黯然去職。縱觀大淩河之戰全過程,並非孫承宗無能,實在是他已沒有天啟朝初年的施展環境。此戰過後,內地農民軍戰亂四起,明朝幹脆撤了薊遼督師一職,在關寧防線消極防禦。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清軍攻破孫承宗的家鄉高陽,孫承宗率全家人上城抵抗,被俘後壯烈捐軀,其舉家6個兒子和12個孫子全部殉難。忠烈如此,崇禎卻只是下令“復官職,允祭葬”,連個謚號都不給。

從始至終,他都沒有得到崇禎完全的信任。

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皇太極的破關南下,以及袁崇煥“被漢奸”的結局,對崇禎皇帝本人的打擊是巨大的。不僅僅因為他一直傾心相信的袁崇煥最終讓他失望,也不僅僅因為明軍在大多數時間裏丟盔卸甲,被打得潰不成軍的慘狀,更因為在整個戰役中,外圍趕來救援的明軍,竟大多不敢主動向皇太極發起進攻。身為大明帝國的最高統治者,此情此景無疑是痛徹心扉的。有這麽一個人,在這個痛苦的時候給他送來了春天般的溫暖:一個不到30歲的大名府知府,竟然在當地招募了1萬多民團,千裏迢迢到京城來勤王,比起諸路軍隊的畏首畏尾,他多次主動請戰,積極性相當高。

當然,由於不久後關寧鐵騎在北京城外擊退皇太極,敵人全線退兵,這支積極性很高的民團最終沒派上用場。但老實人不吃虧,崇禎因此記住了這個人的名字,記住了他的慷慨忠義——盧象升。

盧象升,又一個最終被崇禎用錯的人。

盧象升,字建鬥,江蘇宜興人,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中進士。之後先做戶部主事,又做大名知府,踏踏實實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在崇禎二年那場兵災前,他的日子過得很普通,當然也間或有些不普通的事。比如東林黨眾正盈朝時,大家都忙著巴結東林黨,他偏不巴結。後來魏忠賢當權了,大家又忙著巴結閹黨,他還不巴結。別人都忙著拍馬逢迎混日子,他忙著埋頭幹活;別人閑著的時候喜歡看書下棋聽戲,他閑著的時候喜歡騎馬射箭練武;別人讀的書,最多是四書五經,他偏愛讀兵書,最喜歡的一本,多年來走到哪裏帶到哪裏,就是戚繼光的《紀效新書》。然後就是崇禎二年,他徹底不普通了一把,後金軍來了,別人要麽縮頭要麽逃命,他招了1萬人,雄赳赳氣昂昂要上戰場。

從這以後,不普通的盧象升,就走上了一條不普通的人生路。先是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升了官,提拔成負責練兵的昌平、大名、邢台三地練兵的參政。巧合的是,這三個地區,恰是當年戚繼光薊州招兵的地方。盧象升捧著戚繼光的書,有樣學樣地摸索著幹,外帶自己一點發明創造。經3年努力,到了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真個練出了一支精銳來。這時明朝西北農民起義已經大起,李自成、張獻忠、高迎祥,沒完沒了地在陜西、山西、河南等地折騰。盧象升臨危受命,先率軍開赴山西,在山西冷水村大破農民軍數萬人。此戰異常兇險,盧象升先率軍破敵,將農民軍逼至山崖,對方用冷箭射傷盧象升額頭,盧象升不懼,抹著滿臉血提刀帶頭沖鋒,終把這股農民軍擊潰。此戰得勝後,盧象升有了一個綽號“盧閻王”。這支戰鬥力強悍的軍隊,被命名為“天雄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