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被崇禎坑死的三個能臣

要問中國歷史上最得後人同情的“亡國之君”是誰,答案恐怕非崇禎莫屬,比起歷代亡國之君不理國事,荒廢朝政,崇禎皇帝卻是百分百的勤政。在位18年,先幹掉“九千歲”魏忠賢,再撥亂反正平反冤案,啟用袁崇煥,一心想著挽救危局。卻不料內憂外患不斷,外面清軍不斷進攻,多次破關南下,內部農民起義四起,天下大亂,又兼運氣太差,西北、中原,連年自然災害不斷,終其在位一直沒有消停。苦苦支撐了18年,最後還是落得國破身亡,自縊煤山的下場,怎麽看,都是天字第一號的可憐人。

有一句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崇禎呢?

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崇禎臨上吊的遺言有兩句,一句是“百官誤我”,一句是“文臣皆可殺”。大體是說,亡國了,但自己的錯是次要的,大臣的錯是主要的。這句話,究竟是執迷不悟?還是真理?

以後世的眼光看,崇禎至少用錯了三個人,很巧,都是文臣。

崇禎用錯的第一個人,就是孫承宗。

孫承宗,字稚繩,河北高陽人,是天啟皇帝朱由校的老師,天啟年間官至大學士。對於這個人,清朝人編的《明史》裏有一句至高無上的評價:令專任之,猶足以慎固封守。意思是說,明王朝如果給他百分之百的信任,保衛現有的國土,是完全可以的。

觀孫承宗的履歷,這句話毫不過分。

孫承宗在參加科舉前,一直在做遊學教師,特別是常年在邊境給邊將家做家教,邊關形勢早已盡察。萬歷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他42歲的時候參加科舉,誰料一鳴驚人,竟考取了榜眼,之後官運亨通,先做明光宗朱常洛的老師,又做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可謂是“兩代帝師”。尤其難得的是,一生沉迷木匠活的明熹宗朱由校,唯獨對孫承宗格外尊重,自始至終稱他為先生。朱由校登基後,作為東林黨的一員,孫承宗入閣拜相,官居內閣大學士。

這時候的遼東戰局,已經糜爛觸底,熊廷弼下獄了,遼東幾乎全境淪陷,明朝之後連著換了幾個遼東經略,不是去了臨陣脫逃,就是被打得丟盔卸甲,後來兵部侍郎王在晉甚至建議明軍全面退守山海關,加強山海關防禦。孫承宗經過實地勘察後,否決了王在晉的荒唐建議,主動要求督師薊遼。

到任薊遼後,孫承宗采取了穩紮穩打的戰略,趁努爾哈赤松懈時,先在寧遠築城屯墾,然後推進到錦州,經過3年穩紮穩打,終於於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建成了一個立體防禦體系——關寧防線。這條由寧遠、錦州、山海關三地為核心的防禦體系,成功阻滯了後金軍南下。與此同時,孫承宗大膽卓拔了袁崇煥,打造出一支堪與女真八旗抗衡的強軍——關寧鐵騎。東林黨覆滅後,孫承宗也遭株連,被迫退休歸鄉。他走後,袁崇煥在寧遠之戰中力挫後金,擊敗努爾哈赤,令努爾哈赤含恨而死。皇太極即位後,又在寧錦會戰中擊敗皇太極。這場勝利讓躲在深宮裏做木匠活的天啟皇帝也興奮不已,下詔書表彰道:“十年之積弱,今日一旦挫其狂鋒。”

隨著魏忠賢專權日重,同屬東林黨的袁崇煥也遭排擠去職。崇禎即位後誅殺魏忠賢,為蒙冤的東林黨人平反,大批當年遭迫害的東林黨紛紛得到啟用。在擔負防禦遼東重任的薊遼督師一職上,崇禎舍孫承宗不用,反而啟用了孫承宗的愛將袁崇煥。之所以“老姜不敵新蔥”,恐怕還因孫承宗是天啟帝老師的緣故,年輕的崇禎擔心不好駕馭。和孫承宗相比,袁崇煥的最大欠缺就是戰略眼光,他就任後,先誇下“五年平遼”的海口,接著殺掉駐守皮島多年,牽制後金軍的大將毛文龍,令朝野上下嘩然。還沒等袁崇煥去“平遼”,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皇太極卻繞開關寧防線,取道蒙古入寇河北,殺氣騰騰地來平大明了。北京周邊軍隊明軍哪裏是八旗鐵騎的對手,被打了個潰不成軍。率軍回援的袁崇煥雖然在北京城下重創皇太極,但最終落了個被崇禎下獄處死的結局,直到今天,袁崇煥是不是漢奸的話題,依然被人津津樂道。

袁崇煥下獄後,崇禎根本顧不上想他是不是漢奸,因為後金軍雖然暫撤,但北京北面的遵化、欒城、永平、遷安四城卻被皇太極占據,北京城依然岌岌可危。危急之下,孫承宗被崇禎拉來救火了,崇禎命他回任兵部尚書,負責京城防務。此時的局面,萬分糟糕,因袁崇煥下獄,本來救援北京的遼東軍嘩變,竟跑回遼東去了。周邊明軍雖然有20多萬,卻懾於八旗軍的兵威不敢進攻。孫承宗沉著應對,先勸服遼東軍眾將,再縝密制定作戰計劃。次年二月,孫承宗發動反擊,僅用4天時間就收復淪陷四城,重創留守後金軍近萬人,將後金軍徹底趕出了長城。這場力挽狂瀾的勝利,史稱遵永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