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被崇禎坑死的三個能臣(第4/5頁)

可恨的是,盧象升血戰時,高起潛率領的數萬精兵與他相隔50裏,卻見死不救。盧象升殉國後,楊嗣昌還在拼命整他的“黑材料”,甚至逼迫巨鹿知府誣陷盧象升“畏敵怯戰”,盧象升屍首被楊嗣昌扣押50天不上報。盧象升死後,崇禎竟然兩年多不給撫恤,直到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才給予追謚,可謂刻薄之極。崇禎之所以如此,主要還是盧象升堅決主戰,不合他的心思。一棵擎天柱石,雖是被清軍殺死,不如說是被崇禎坑死。

盧象升的死,對明王朝的打擊是沉重的,在明末農民起義時期,盧象升是對農民軍勝率最高的將領,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皆一度被他打得奄奄一息,他親手打造的天雄軍,即使在對陣滿洲八旗時也毫不遜色。人品上,盧象升屬於絕對苦行僧式的人物,為官清廉,作戰身先士卒,公平處事,凡事起帶頭作用,比如部隊缺糧,他就帶頭斷糧,部隊打仗,他就帶頭沖鋒。其人格魅力,就連許多囂張跋扈的兵匪也格外敬服,比如關寧鐵騎的悍將祖寬,鎮壓農民起義初期,是個出了名的貪婪橫暴的角色,洪承疇、楊嗣昌皆不能節制他,他唯獨對盧象升服服帖帖。如此人物,竟無法在崇禎手下施展拳腳,晚清名臣左宗棠西征時,讀到盧象升傳,不禁感嘆道:“如此際遇,誠為天下志士恨。”

孫承宗和盧象升的悲劇,證明了崇禎拙劣的用人水平,但即使崇禎十一年兩人雙雙殉難後,崇禎依然有再造社稷的機會。因為在明朝滅亡後,後人有一句通用的說法:“傳庭死,明朝亡”,這裏的“傳庭”,就是彼時和盧象升齊名的另一傑出人物:孫傳庭。

孫傳庭,字伯雅,山西代縣人,和盧象升相似的是,史書上說他“性沉毅,多籌略”,是個性格內向多謀的人物。他也是在天啟年間就入京為官,擔任過吏部主事,魏忠賢當權時,孫傳庭幹脆辭官回家,此後十多年一直在家閑住。崇禎年間農民軍大起,清軍入寇不斷,與孫傳庭交好的京中陜西、山西籍官員不斷有人舉薦孫傳庭出山,而真正讓崇禎動心的,是彼時內閣大學士溫體仁(此人後來被編入《明史•奸臣傳》)的評價。曾與孫傳庭在吏部共事過的溫體仁說孫傳庭“可比唐之郭子儀也”。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孫傳庭得到啟用,先調為順天知府,次年又擢升為陜西巡撫,此時陜西農民起義四起,孫傳庭臨危受命,僅用一年的時間,就將當地馬金忠、劉國能等17路農民軍盡數剿滅。與盧象升一樣,他的方法也是練兵,不同的是,盧象升的“天雄軍”,是集中訓練數年後拉出來作戰,孫傳庭卻是“在實戰中鍛煉”,他的兵源主要來自陜西北部,多是“兵戶”家庭的子弟,號稱“秦兵”。不容易的是,明末用兵軍餉多依靠上級調度,孫傳庭到任後整頓當地軍屯,發展生產,特別是清理被勢豪大戶侵占的土地,保障士兵利益,真正讓麾下將士感激不盡,殊死為他效命。僅是西安一地的“秦兵”,每年靠“自力更生”就能收稅銀10多萬,行軍打仗,基本不花朝廷的錢。也正因如此,孫傳庭曾遭人彈劾,說他“擁兵自專,置國家法度不顧”。用人之際,崇禎並未追究。

這以後的孫傳庭大展拳腳,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七月,孫傳庭經過數戰,多次擊敗農民軍高迎祥部,終在子午谷設伏,將高迎祥部全殲。高迎祥,這個一度是明末農民起義最強領袖的“闖王”束手就擒。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一月,孫傳庭率部在陜西寶雞擊敗農民軍,並以“圍點打援”的戰術,在陜西潼關重創李自成,打得李自成只帶8人倉皇逃竄。孫傳庭乘勝追擊,又南進河南,在河南靈寶大敗農民軍“十三家聯軍”。眼見就要取得全勝,又是那個坑死盧象升的楊嗣昌,向崇禎提出“招安”,結果張獻忠等農民軍殘部被招安,徹底全殲農民軍的機會,就這樣功虧一簣。

楊嗣昌之所以和孫傳庭過不去,也是因為“路線問題”。作為兵部尚書,楊嗣昌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網”的剿滅農民軍計劃,孫傳庭同意這一方略,卻堅決反對借此方略增兵加餉,認為這樣是“以火澆油”。對“招安”的農民軍,孫傳庭更不放心,建議留部隊在當地監視,以防他們造反。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的清軍入寇事件裏,孫傳庭也奉命入京救援,但楊嗣昌怕他立功,竟嚴令不許孫傳庭部出戰,戰後又主張將孫傳庭本人調離,留孫傳庭的部隊拱衛京城。如此“下山摘桃子”,把孫傳庭氣得急火攻心,竟致耳聾,但災禍還沒完,得病的孫傳庭請求告假,崇禎竟認為孫傳庭在推卸責任,一紙詔書把孫傳庭下獄。就在孫傳庭下牢獄期間,誠如孫傳庭所預料的,農民起義叛而復起,當年因楊嗣昌阻撓而逃生的張獻忠部再次扯旗造反,而“四正六隅十面網”的惡果也凸顯,被租稅逼得活不下去的農民紛紛響應,李自成也再次出山,聲勢浩大。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五月,李自成橫掃河南,二圍開封,明王朝岌岌可危,無奈之下,崇禎只得再次啟用孫傳庭。但此時,孫傳庭苦心打造的精銳秦兵,已多被裁撤解散,重回陜西的他,手中只有1萬多新招募士兵,毫無作戰經驗。面對如此爛攤子,孫傳庭盡心竭力,死守潼關,他認為,只要潼關不丟,保住陜西,明王朝就能保住平定農民起義的機會。但崇禎卻瞎指揮,是年五月,崇禎連發詔書,催促孫傳庭進兵。帶著這支毫無作戰經驗的軍隊,孫傳庭在河南遭到敗仗,不得不退回陜西。他深知李自成下一步的目標必定是入陜,因此在潼關整頓城防,制造火器,意圖堅守。然而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五月,明王朝再次嚴令孫傳庭主動出擊,和李自成決戰,孫傳庭接詔後痛哭道:“吾固知去而不返也。”明知必死的孫傳庭,開始了他人生最後一戰,八月十二日,在襄城之戰中,面對李自成的50萬大軍,孫傳庭再度戰敗,全軍覆沒下,孫傳庭單騎沖入敵陣,壯烈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