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東林黨毀滅了明王朝

今人說起明朝滅亡,嗟嘆較多的一句話是“明實亡於萬歷”。從萬歷皇帝朱翊鈞在位,到天啟皇帝朱由校登基,這段時期的明王朝可謂內憂外患不斷。“外患”方面,南方有西南土司造反,東南有荷蘭殖民者入寇,北方邊境,後金日益強大,威脅明朝東北。“內憂”方面就更熱鬧,先是圍繞著立太子問題的“爭國本案”,萬歷皇帝與群臣關系僵持數年,而後又碰上針對太子問題的“三大案”,萬歷皇帝去世後,又爆發明光宗朱常洛死亡謎團的“紅丸案”,驅逐明光宗寵妃李選侍的“移宮案”。各方勢力鬧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大明政壇城頭變換大王旗,變到最後,變成了“九千歲”魏忠賢的“閹黨”掌權,怎一個烏煙瘴氣了得。

然而說到這段黑暗歲月,各類歷史書中,無不提到了其中一個短暫的光明時期,即天啟皇帝朱由校登基初期,不管是《明史》還是《罪惟錄》,皆稱這段時期為“眾正盈朝”,即“正義力量”掌握了國家大權,這支曾帶給無數人希望的“正義力量”,就是大名鼎鼎的東林黨。

在這段明王朝權力交接,政壇風雲變幻的大戲裏,東林黨一直被各類史書評價為正面角色,也是“出鏡率”最高的角色。“爭國本”的時候他們湊熱鬧,“紅丸案”、“移宮案”時期他們力挽狂瀾,挽救危局。魏忠賢的“閹黨”奪權時期,他們毫無懼色,慷慨鬥爭,最終落得悲壯失敗,壯烈殉節。其誕生,發展,壯大,以至最終失敗的過程,無不滲透著慷慨激昂、可歌可泣的故事。後人翻閱史書,讀到“東林黨”三字,撲面而來的總是陣陣浩然正氣。

然而當我們透過“浩然正氣”,真正觸摸到歷史的真相,會看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東林黨,這些立志匡扶天下、締造中興的熱血書生們,很多時候非但沒有成為歷史的推動者,相反卻成為了歷史的破壞者,甚至可以毫無懷疑地說:明朝滅亡,東林黨亦難辭其咎。

要了解東林黨的真實情況,必須從東林黨的誕生壯大說起。

說到東林黨的誕生,世人普遍的說法,是萬歷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吏部文選司郎中顧憲成罷官後歸鄉,在常州知府歐陽東風、無錫知府林宰的資助下,修復了宋朝人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從此開壇講學,漸成規模。其言論被稱為“清議”,社會影響力日增,大批士人、書生,乃至新興商人、紳士皆雲集於此,終成一系。之後其成員漸次步入政壇,形成了這一政治派別——東林黨。然而如果追根溯源,東林黨的產生,卻更多的是拜張居正所賜。

明朝中後期以後,原有的理學思想遭到強烈沖擊,自由思潮興盛,士大夫言論自由成風。張居正改革時期,張居正加強個人威權的做法,成為社會輿論批判的標靶。為壓制言論,張居正毀天下書院,嚴禁議論時政,其在世時,暫時將“自由思潮”壓制住,但明王朝的“思想活躍”仍在。張居正改革十年,明朝經濟大為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勃興,思想上的開放自由,也暗流湧動。這股思潮在張居正去世遭清算後反彈,萬歷皇帝親政後,“君主專制”已不比從前,明朝士人議論朝政乃至批評君王,都是社會主流風氣。萬歷皇帝在立太子問題上始終不能壓倒群臣,雙方僵持數十年,文官集團團結一致,不怕殺頭獲罪與萬歷相抗,其“思想基礎”正是來自於此。而東林黨,這個不同於先前中國任何一個政治流派的組織,也就應運而生。

東林黨的創建者是顧憲成,在東林黨誕生前,他只是官場上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萬歷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他作為吏部文選司郎中,向萬歷皇帝舉薦內閣人選,所推薦的人選不符合萬歷皇帝心意,在拒絕萬歷皇帝讓他修改名單的要求後,遭萬歷皇帝罷官。此後建東林書院,開堂講學,應者雲集。之所以產生轟動效應,主要是他硬抗萬歷的行為,得到了民間諸多知識分子的傾慕。明朝的君臣關系一直是對立的,朱元璋建國時,用極端高壓的政策打壓文官集團,然而隨著文官集團的壯大,明朝皇帝對文官集團的控制力日益下降。到了晚明,常有官員用向皇帝發難的方式,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顧憲成做到了。此時正是萬歷皇帝與文官集團圍繞著“立太子”問題“爭國本”時期,雙方互相僵持,大批官員因卷入“爭國本”而遭罷免,相似的際遇,相同的憤然,自然令許多人“志同道合”到了一起。東林黨的三傑顧憲成、鄒元標、趙南星,都有著類似的際遇。另外,此時東南沿海資本主義萌芽勃興,許多新興商人,也通過結好東林黨的方式,以圖將來謀得利益。從東林書院建立的第一天起,這個隱藏於民間的組織就是一股沉默的暗流,默默積攢,待它破土而出時,將震撼整個明王朝的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