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遼東是如何丟的

說起“明亡清興”的整個過程,不得不提到發生在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的薩爾滸之戰。是役,新崛起的女真努爾哈赤部,以6萬劣勢兵力,打敗明朝10萬大軍,從此雄霸遼東,成為明王朝重大邊患。現代許多學者都認為,這場以少勝多的戰役,不但是清王朝建國的起點,更敲響了明王朝300年滅亡的喪鐘。

細觀這場戰爭的來龍去脈,卻不得不感慨:不但這場悲慘失敗的命運是可以避免的,甚至清朝王朝崛起於遼東,也是一個可以避免的事情。在遼東問題上,明王朝,從最早的永樂皇帝,到後來的萬歷皇帝,再到末世的崇禎皇帝,始終是昏招不斷,錯誤連連。就好比一支足球隊,在面對對手的時候,不但戰術布置嚴重錯誤,後衛線更不斷地給對方前鋒送大禮,最終落得個恥辱慘敗的結局。

且去看看,明王朝究竟送了哪些大禮。

第一個給努爾哈赤送大禮的人,或許要追溯到明王朝的一位“明君”——永樂皇帝朱棣。

明朝獲得對遼東的主權,是洪武皇帝朱元璋在位的事情。元王朝敗退漠北後,朱元璋乘勝追擊,一舉擊破了盤踞遼東的元朝納哈出部,並降服了先前臣服於元王朝的朝鮮。對於這片新的土地,早期的明王朝極為重視。比如開國名將藍玉就曾奏報說:“遼東雖地廣人稀,然南接長城,東連朝鮮,實系天下安危,當為邊防之重也。”後來藍玉案爆發,朱元璋卻並不因人廢言。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曾兩次大規模移民遼東,在當地屯墾駐守。與此同時,朱元璋大封藩王時,更將他的3個兒子封在開原、沈陽、廣寧,分別為韓王、遼王、沈王。如果這個政策可以繼續下去,後來的努爾哈赤想要統一遼東,恐怕會困難的多。

事情在朱元璋過世後發生了變化,朱棣憑借“靖難之役”奪權成功後,生怕其他藩王有樣學樣,開始大規模的內遷邊境藩王。尤其是東北三王,更連同家眷一道被遷入內地。遼東大地,一下子形成了真空地帶。當然此後明王朝也在不斷派駐軍隊,屯墾戍邊,但是比起冊封藩王式的大規模遷移,實在不能同日而語。

而從明王朝建國後的戰略重點看,明朝的邊防,首先的針對對象,是北方的蒙古部落,遼東雖然也駐紮重兵,但主要對手同樣是蒙古人。對於當地的原住民女真人,在明朝立國的大部分時間裏,都缺少足夠的重視。明朝遼東邊防吃緊,是嘉靖時代的事情,當時東遷的蒙古“黃金家族”土蠻部,以及作為“朵顏三衛”存在的朵顏部,都把遼東當做侵擾對象。此時明朝的軍隊,大多數針對西面的蒙古部落,而不是開原以北的女真部落。明朝隆慶(公元1567年-1573年)、萬歷(公元1573年-1620年)年間,明王朝以戚繼光守薊州,李成梁守遼東,對蒙古部落采取“樹德於西,耀威於東”的政策,即對西面的阿勒坦等蒙古部落,用通貢互市的手段進行籠絡,對東面的土蠻,則采取堅決的打擊,這種政策保障了明朝邊防的平安。曾是黃金家族的土蠻部,在明朝的持續打擊下日益衰落。尤其在李成梁就任遼東總兵後,對土蠻采取主動出擊的戰術,幾乎年年出擊,從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開始至萬歷八年(公元1580年),李成梁的遼東軍累積斬首土蠻軍達5萬人,強大的土蠻幾乎被打得奄奄一息。而另一個蒙古部落泰寧部也遭到毀滅性打擊,其首領速巴亥被李成梁擊斃。到了張居正改革的末期,無論是土蠻還是朵顏三衛,都已大為衰弱,不再是明王朝在遼東的主要威脅。之前不顯山水的女真部落,就這樣浮出水面了。

說到女真部落的壯大,不得不說說李成梁的功過。

在隆慶、萬歷兩朝,遼東總兵李成梁是公認的“天下第一名將”,明史上說他的戰功“二百年未有”,即使是流芳百世的戚繼光,與他相比也相形見絀。李成梁,祖上是陜西人士,後來遷移到朝鮮,在明朝時期又歸國內附。40歲之前,他只是個窮困潦倒的秀才,靠借錢行賄才承襲了祖上的官職,當上了鐵嶺指揮使,之後他否極泰來,連打勝仗。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遼東總兵王首道陣亡,李成梁補缺,從此獨當一面,連續重創蒙古軍,成為當時第一名將。此後,李成梁的“李家軍”盤踞遼東50年,儼然一方諸侯。

李成梁之所以能打仗,一是因為他善於使用詭計,經常以少勝多,但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他善於樹私恩。比起戚繼光來,李成梁的軍隊,算是私家軍,他用優厚的賞賜招攬壯士,甚至將遼東的軍屯土地拿給士兵們私分。在軍隊裏樹立他自己的絕對權威,他的部隊,不是李家“自己人”是休想指揮動的。而另一方面,李成梁很善於“養寇”、“玩寇”,消滅掉一股勢力後,總要對敵人網開一面,保證遼東年年有仗打,他年年有勝利,就可以年年要賞賜。因此幾十年來,他戰功卓著,在明朝大將中無出其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