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誰有資格接朱元璋的班(第2/5頁)

這是一個善良、寬容、友愛兄弟、學識淵博、禮賢下士的大明儲君。那麽許多史料裏說他“懦弱無能”“缺乏治國之才”,又是否是事實呢?

從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開始,22歲的朱標開始受命處理政事,朱元璋命令群臣“一切政事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並傳授朱標處理國事的四要訣——仁、明、勤、斷。在這刻意的錘煉裏,朱標未讓朱元璋失望,他悉心學習,勤於政事,遇事時常建議行“寬通平易之政”,雖屢遭朱元璋否定,卻也對其日漸滿意。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標受命出巡陜西等地,一路考察民情,獲益良多,歸京後又全力維護遭朱元璋囚禁的弟弟秦王朱樉。此後身染沉疴,於次年病逝。

一個從22歲開始就以儲君身份協助父皇處理政務,且始終保持獨立見解,更累積豐富經驗的太子,可見是具有相當的治國能力的。至於史不絕書的有關朱標的“軟弱”,倒是另有幾個鮮明對比的例子:一是洪武七年,朱元璋寵妃孫貴妃去世,朱元璋命太子領諸皇子著孝服服喪,朱標認為不合禮法,堅決拒絕,氣得朱元璋險些揮劍砍他。二是洪武末期,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朱標為此求情,朱元璋找了一根滿是刺的木棍叫朱標去拔,朱標不敢動手,朱元璋訓誡道:“我殺功臣,就是要為你拔掉這些刺。”誰知朱標毫不示弱,反駁道:“帝王是堯舜一樣的帝王,大臣才會是擁護堯舜的臣民。”一番話直把朱元璋氣得暴跳如雷,又險些沖兒子揮拳動粗。

即使在明白了父親的殘暴,甚至可能面臨生命危險的情況下,依舊毫不退讓,堅持原則。綜上,朱標的形象終於清晰起來:一個寬厚仁德,博學多才,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為政寬容,仁愛兄弟,擁有豐富行政經驗和能力,外柔內剛的人。條條素質,完全吻合朱元璋對“接班人”的要求。這既是朱標自身的性格使然,也是朱元璋刻意培養的結果。若非英年早逝,繼位的朱標,很可能是一位堪比文景的仁君。

從朱標身上,也不難看到朱棣等人難入朱元璋法眼的原因。一直覬覦皇位且戰功卓著的四皇子朱棣,其性格幾乎是朱元璋的“翻版”。戎馬一生的朱元璋下定決心培養一個“仁君”繼位,特別是其在晚年意識到一生為政嚴苛而造成的種種弊病後,更堅定了這一選擇,從而毫不猶豫地將皇位的接力棒傳承到性情最接近朱標的皇太孫朱允炆手中。而朱棣等“叔王”們之所以不能成為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實在是應了一句話:性格決定命運。

說完朱標,自然要說說朱標的弟弟們,那些覬覦皇位已久的藩王們。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朱元璋正式建藩封王,封其24個兒子為藩王,分鎮各地,藩王擁有自己的“護衛”,每年鈔5萬貫,米5萬石的供給。詔令一下,群臣嘩然,先後有葉伯巨、王樸、葉居升等大臣上書反對,盡遭屠戮。

有人指摘朱元璋此舉“不吸取歷史教訓”,而從當時看,分封藩王顯然是為“中央集權”做準備。在明初大封功臣,諸多功臣尾大不掉的背景下,分封藩王恰是牽制權臣,進而收攏軍權的最好方式。朱元璋也對藩鎮的危害采取了“預防措施”,編訂《皇明祖訓》,令諸皇子恪守執行。多數藩王護衛最多不超過5萬人,無力對抗中央。例外的,是9個擔負駐守邊疆任務的藩王,分別是:皇次子秦王朱樉,駐西安;皇三子晉王朱綱,駐太原;皇四子燕王朱棣,駐北平;皇十三子代王朱桂,駐大同;皇十四子肅王朱瑛,駐甘州;皇十五子遼王朱植,駐廣寧;皇十六子慶王朱栴,駐甘肅慶陽;皇十七子寧王朱權,駐大寧;皇十九子谷王朱穗,駐宣化。這9位藩王皆擔負守土之責,雖按規定不能理“民政”,卻有權調動轄區內的軍隊,供其統帥的軍隊皆在10萬以上,他們才是“中央政府”的最大威脅。而按照封建國家“長幼有序”的順序,真正對“繼承人”構成威脅的,是三個人:皇次子秦王朱樉,皇三子晉王朱綱,皇四子燕王朱棣。

對這9位身負守土之責,卻足以威脅到中央政權的愛子,朱元璋同樣費盡了苦心,既悉心培養,又嚴加防範。在他們年幼時,即宣召徐達、李文忠、郭英、耿炳文等功勛宿將,為皇子們講解兵法戰策,並嚴令“多教習實用之術,莫拘泥兵法條文”。國家有戰事時,常令皇子們隨軍征戰,親身體會戰事。其中的幾位皇子,更在其安排下與朝廷武將結成姻親,比如燕王朱棣娶了中山王徐達的長女,寧王朱權納了長寧侯耿炳文的次女,武定侯郭英的兩個女兒,分別嫁給代王朱桂和遼王朱植。諸王就藩後,其嶽丈家親屬皆被留在京城,以收牽制之效。太子訓導葉伯巨曾諫勸朱元璋對諸皇子“遣名師多教習仁義之法,以防二心”。朱元璋怒他“離間皇室宗親”,憤而將其拷問致死,但對其意見也盡數接納。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朱元璋從全國各地精選10名“當世高僧”,分派給太子以及9位守邊藩王講經說法,意圖通過此舉令兒子們懂得“仁德之道”“慈悲之心”。起初頗見效果,次年刑部尚書(司法部長)開濟上表稱贊此舉令各位皇子“深明陛下訓導之心,德行大進,諸藩有口皆碑”。但萬沒料到的是,這10位“當世高僧”裏,分派到北平燕王府的,恰是後來朱棣的親信,策動謀劃“靖難之役”的第一謀士——姚廣孝。大亂的伏筆,正從此時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