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明朝版的『張騫』陳誠

說起縱貫歐亞大陸上千年的“絲綢之路”,言及“通西域”的偉業,今人最先想到的是西漢博望侯張騫和東漢定遠侯班超兩位先驅。在中華民族的“地理大發現時期”,二人前後相繼,遠行數萬裏,歷盡雨雪風霜,任千難萬險,刀兵相向,卻不屈不撓,不辱使命,終通好西方列國,宣中華國威於域外,開綿延千年的絲綢之路,其英雄功業,歷經千載,至今令人心向往之。

而永樂皇帝朱棣在位的22年,也堪稱中華民族又一次“地理大發現”時期,這一時期與大明通好甚至納貢稱臣的國家多達80余個,遠達中非地區。彼時七下西洋,開拓萬裏海疆的三寶太監鄭和早已名垂千古,而另一個與之有關的傑出外交家——五使西域,重開萬裏絲綢之路的陳誠,相形之下,歷代史家著墨並不多。事實上,這位被“三寶太監”的光輝所埋沒的大明使節,以其堅韌的決心,無畏的鬥志,先後五次西出陽關,遠赴西域,與鄭和一海一陸,共開“萬國來朝”的盛景。

陳誠,字子魯,號竹山,江西吉水人,元至正二十五年生人,吉水當地人物志記載他自小“博文強志,悉通藏回蒙等諸番語”。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陳家禮聘閑居在家的明初大儒梁寅為其老師,朝夕相處後,梁寅對陳誠之父贊嘆道:“汝子性機敏犀利,雖難有將相之才,卻可建定遠、博望之功也。”

雖有此贊嘆,也悉心好學,但四書五經於陳誠終非強項,數年之下雖經苦學,卻終差強人意。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中進士,次年中貢士,殿試中三甲,終於“金榜題名”,但成績比起諸多位列“一甲”“二甲”的才子們,可謂是相形見絀。陳誠先在翰林院任“檢討”一職,是個“從七品”的小官,比同榜的“一甲”“二甲”同年們都要低。雖如此,陳誠卻不因官職低微而廢言,朝廷的內外政策但有錯處,皆大膽上書建言,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秦王朱樉鎮壓甘肅臨洮叛亂,“破吐蕃部落萬人”,捷報傳來,群臣皆稱賀,唯獨陳誠認定此舉“草率舉兵,恐遺怨怒”,上表建議朝廷速派使者招撫,引得朱元璋大怒,一度欲將陳誠下獄,幸好兵部侍郎齊泰勸解,力言陳誠“通曉邊事,幹才難得”,才讓朱元璋肝火平息。一年後,陳誠人生的轉折點終於到來,朱元璋升陳誠為兵部“駕部員外郎”,出使西域“撒裏畏兀兒”(今新疆柴達木盆地),從此,他開始了跋涉萬裏的一生。

這次出使的起因是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建國於今天新疆的“東察合台汗國”的入貢。“東察合台汗國”,是從昔日蒙古帝國的“察合台汗國”分裂出來,其疆域包括今天新疆伊犁以及中亞部分地區。公元1391年,東察合台汗國可汗黑的兒火者遣使入南京朝見朱元璋,從此正式確立了對明朝的藩屬關系。然而東察合台汗國在奏章裏對其西部鄰國“帖木兒帝國”的描述,卻引起了朱元璋的重視。

說到當時活躍在中亞的“帖木兒帝國”,中國史籍記錄不多,但這個起於“西察合台汗國”,在中亞南征北戰,被西方史學界贊為“成吉思汗後蒙古又一偉大征服者”的帝國,此時也漸成明朝在西部的又一威脅。早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派傅友德西征,連破甘肅、青海、新疆東部元軍的時候,帖木兒也推翻了原西察合台汗國的統治者,此後南征北戰,向西擊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向南屢次攻掠印度,拓地無數,連遠在歐洲的西班牙國王也尊其為“義父”。對於東邊的大明王朝,帖木兒態度素來恭順,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7年)明朝獲得捕魚兒海大捷後,帖木兒即遣使至南京,尊奉大明王朝為“上國”,但是,根據法國歷史學家布裏哇的《帖木兒帝國》一書中的記錄——“他的終身夢想就是解除對中國的臣服”。

在東察合台汗國入貢時,帖木兒正屢屢興兵,侵擾東察合台汗國邊境,雙方互有勝負。東察合台汗國的奏報,加上朱元璋先後派往帖木兒帝國的兩批使臣遭到扣押,令朱元璋意識到帖木兒帝國的野心,因此明朝先調開國功臣西寧侯宋晟鎮守涼州,再派使節出鎮西域,意圖加強西北防務,初出茅廬的陳誠,承擔了這個任務。

陳誠果然不辱使命,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冬,陳誠抵達柴達木盆地,招撫當地部落。曾有人建議明朝“盡逐番人,移民實邊”,陳誠堅決拒絕,力陳此舉“有傷天和”,此後陳誠委當地部落首領為官,在柴達木盆地建立“安定衛”“曲先衛”“阿端衛”3個軍事要地,並請朝廷派遣“戶部熟農務官吏”,在當地推廣中原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發展生產。此舉令當地遊牧部落從此轉為定居生活,令各部落“歸附如流”。1年後,安南侵擾大明邊陲,陳誠又被委派出使安南,越南史料稱他“不卑不亢,言辭穩中帶利,盡展明朝天威”,終讓安南君臣恐懼,遣使至南京謝罪。建文四年(公元1403年),陳誠又調任廣州府“管事”,在當地調解“色目戶”(即元滅亡後滯留在內地的“色目人”,主要是阿拉伯國家移民)與當地鄉民的糾紛矛盾,尊重少數民族風俗,主持修繕當地清真寺,當地各民族從此和平相處。幾件大功,也令“善撫夷事”的陳誠,從此在大明政壇嶄露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