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明朝版的『張騫』陳誠(第3/4頁)

二赴西域後,陳誠向朱棣建言,力主朱棣接受各國請求,開放與西方各國的雙邊貿易,堅稱此舉不但能夠“消減邊關之患”,更能“歲增巨賦,收百年之利”。朱棣采納了陳誠的建議,在新疆哈密、甘肅涼州等地設立“互市”,允許西域各國商隊來此貿易。這一政策的“連鎖反應”是帖木兒帝國也重修了原本因戰火而廢弛的伊朗西部古驛道,連貫至土耳其乃至埃及地區。至此從元末開始荒廢的“絲綢之路”,重現商旅繁榮的盛景,中國的絲綢遠銷西亞和東非地區,中東甚至歐洲的商品與文化典籍,也漸次輸入中國,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宋元數學的著名成就“高次方程求解法”,自元末失傳後,在這一時期由阿拉伯數學家重新傳回中土。此後明朝雖國策變動,但這條商路始終未斷,直至明朝末年的崇禎時期,陜西西安和甘肅涼州等地,依然是西方商旅雲集的“國際化都市”。

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四月,陳誠率使團三赴西域,這次的主要任務是同西方各國議定每年互派商隊的數量,達成貿易協定。陳誠準備充分,並請朱棣“擇派戶部精於商務者”隨行。值得一提的是,後來在“土木之變”後,憑口才折服瓦剌,迫使其放還明英宗的能臣楊善也在其中,這些人在隨後陳誠與西方各國的商貿談判裏發揮了重要作用。是年八月,陳誠再抵帖木兒帝國,與帖木兒帝國愉快達成商貿協議的同時,更贈予沙哈魯一件他精心準備的禮物——由明朝宮廷畫師精心繪制,畫有沙哈魯進獻給永樂皇帝寶馬的《奔馬圖》。沙哈魯感動不已,不但熱情招待了陳誠一行,更親手寫了一封致朱棣的書信,朱棣也回復了一封同樣熱情洋溢的信件,坦言兩國“相隔雖遠,而親愛愈密,心心相印,如鏡對照”,並希望從此後“兩國臣民,共享太平安樂之福也”。兩位當時東西方最強大帝國君主的通信,誠為“世界和平”的千古美談。

而這“千古美談”的牽線者陳誠,則於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第四次被派往西域出使。這次出使前,陳誠母親羅氏病逝,按照習俗陳誠需在家“丁憂”3年,但朱棣認為“非子魯不可擔此任”,命他“奪情視事”。是年十月初二陳誠一行抵達帖木兒國首都赫拉特,這次出使,他給帖木兒國帶來了朱棣特命翻譯的中國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和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兩部典籍。陳誠主動與帖木兒國主管農業的官員接洽,詳解書中的疑難之處,甚至在陳誠的建議下,沙哈魯還在其王宮裏開辟了“試驗田”,中國先進的農業灌溉技術從此在中亞地區廣為傳播。陳誠歸國時,沙哈魯竟“相送百余裏,不舍之情溢於言表”。這感人的場景,也在許多中亞和西方的史料中有記載,而送別的雙方誰也未曾想到,此時一幕,竟為永別。

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十一月,陳誠攜中亞各國回訪使團500人返歸北京,朝見正籌謀北征蒙古的朱棣,朱棣特意派6000精銳騎兵從肅州開始一路護送,此時北京周邊重兵雲集,旌旗招展。朱棣允準帖木兒使臣在當地“自由參觀”,各路部隊不可“妄加阻攔”,他還在明軍“三千營”“五軍營”“神機營”中挑選精兵,為使臣們表演馬術騎射、步兵突擊、火器操練等“軍事科目”。史載帖木兒使臣初來時,以“吾國無此風俗”為由,拒向朱棣行叩拜禮,僅行鞠躬禮,但在歷時半年的“參觀”後,臨歸國前再次覲見,卻齊行跪拜禮,“叩首觸地”。帖木兒使團首領阿爾都沙更對朱棣坦誠相告:此次帖木兒國進獻的“名馬”,乃是沙哈魯父親帖木兒南征北戰時的“禦用坐騎”,素來是帖木兒國的“國寶”,這次進獻給朱棣,正是“欲表示最敬之意也”。一番話令朱棣龍顏大悅,下令厚賜。帖木兒使臣歸國後,對此次出使的詳情記錄頗細,近現代西方史學家對明朝軍事實力的研究,大多以此為依據。這次出使無疑收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陳誠也因功升為從三品廣東布政使右參政。此時正是安南叛亂之時,大批“越南難民”乘海路湧向廣東,廣東都指揮使陳震建議嚴禁難民入廣東,違者格殺。陳誠全力阻止,一面嚴捕難民中劫掠百姓的“盜賊”,一面在廣東屯門、虎門、東莞設立帳篷,將難民集中安置居住,發放食物及生活用品,又一次“善撫夷事”。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正月,在廣東政績卓著的陳誠再次被調往北京,籌劃他人生裏第5次的西域之行。使團於四月四日出發,五月到達甘肅時,忽傳來朱棣病逝的消息,即位的明仁宗朱高熾下詔停止這次出使,陳誠在安撫了哈密、柴達木地區的少數民族部落後,於十一月返回北京。此時的明仁宗“不務遠略”,大規模的出使行動遂中止,屬於陳誠的舞台也就此結束了。次年陳誠辭官回鄉,念其“通夷事”的才幹,明宣宗下詔令他“回籍聽用,年賜雙俸”。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帖木兒國再派使節出使大明,並熱情邀請大明派使節回訪,其中坦言帖木兒國王沙哈魯對陳誠掛念不已,希望大明再派陳誠出使,但被明宣宗婉拒。此時歸鄉後的陳誠在臨川修“奈園”,與諸多好友成日吟詩作對,過著田園式的閑居生活。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他開始撰寫人生中最後一本外交著作《歷官事跡》,除了記錄自己5次出使西域的全過程外,更詳細闡述了有關雙邊談判,招撫異族,尊重少數民族習俗,通商貿易等方面的種種學問。後來明朝的幾代名臣李東陽、楊廷和、王崇古等人都對此書推崇備至,近代洋務運動先驅者李鴻章等人也從中受益匪淺。另一本專門記錄中越之間邊界劃分的著作《與安南辯明丘溫地界書》,確認了中越之間幾百年來的傳統邊界線,直到20世紀,還是中越邊境談判的重要參考資料。33年後,陳誠再次出山,被明英宗朱祁鎮任命為正二品光祿寺右通政,天順二年(公元1457年)病逝於官邸,享年9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