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明朝版的『張騫』陳誠(第2/4頁)

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疆土已達極盛的帖木兒在其首都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召開中亞“蒙古人大會”,宣稱要“反明復元”。隨後起傾國兵力20萬,悍然發動了對明王朝的“東征”,消息傳來後,朱棣命涼州左都督宋晟整軍備戰,而陳誠在柴達木盆地設立的“三衛”,也“整軍經武”“日夜備戰”,但是年冬天,帖木兒在行軍途中染病過世,聲勢浩大的“遠征”最終無疾而終。

帖木兒過世後,其國家陷入內亂,他生前欽定的繼承人孫子哈裏,與四子沙哈魯為爭皇位相互激戰,“反明復元”大業算是擱淺了。此時,明朝也在西北頻頻動作,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朱棣在新疆哈密設哈密衛等軍事要地,派駐重兵,正式行使對今天新疆地區各“藩屬國”的主權。內外交困下,帖木兒帝國開始著力修復與明朝的關系,1年後,首先繼承帖木兒帝國王位的哈裏釋放早年遭帖木兒扣押的明朝使臣傅安、楊德文等人,並托其帶去帖木兒帝國意在與大明修好的願望。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六月二十二日,這支“失蹤”數十年的使團終於重歸京城,一時“舉朝皆感其忠義”,而此時已調入文淵閣的陳誠,在得知帖木兒帝國正陷入奪位內戰時,立刻向朱棣建言“速派使節,熄其兵火,宣示天朝威德”。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朱棣派曾出使帖木兒帝國的郭驥為使節率團出使,帶去朱棣的親筆書信。在帖木兒帝國當地調解內戰兩派——哈裏和沙哈魯的糾紛,奪位成功的沙哈魯最終將被囚禁的哈裏釋放,封伊刺黑為其封地,持續帖木兒帝國3年的內戰終於“和解”。次年,正式成為帖木兒國王的沙哈魯派使團至南京朝見朱棣,送上豹子、獅子等禮品。雙方重新恢復了朱元璋時代的“宗主國”關系,從此友好往來。

首先建言“速派使節”的陳誠,之所以沒有得到這一委派,是因為此時的他已成為“文淵閣參議”,正協助解縉編纂中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皇皇巨著——《永樂大典》。其間他廣泛搜集史料,將歷代中國王朝出使外邦的詳情,以及中國周邊列國的風貌資料盡數整理編纂,我們今天能夠了解諸多中國古代“外交家”的英姿,以及古代中國與列國友好往來的歷史,陳誠功不可沒。

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九月,已是吏部封驗司員外郎的陳誠,終於迎來了自己的二赴西域之旅——以大明使團“典書記”身份率8名使節出使帖木兒帝國。對於這次出使,陳誠計劃周詳,行前就請朱棣精選“故元遺臣後人”隨行。使團從北京出發,經玉門關進入西域,歷經1年多長途跋涉,終於在次年十月抵達帖木兒帝國首都赫拉特(今阿富汗赫拉特城)。陳誠走訪帖木兒周邊中亞諸國,以大明國使的身份先後冊封“達什幹”“叠失迷”“賽蘭”“沙魯海牙”等國國王。公元1414年十月,帖木兒國王沙哈魯在其都城赫拉特設盛大儀式歡迎陳誠一行。會見期間,陳誠以其優雅的大國使節風範,得到了沙哈魯的敬重,當然也有“不和諧”的插曲,沙哈魯麾下大將,祖上曾是元朝重臣的“仇華派”阿哈黑當場發難,指責明朝是驅元而起,素來是蒙古人仇敵,此來不可不防。陳誠則針鋒相對,坦言“國之運祚,在德不在威”。接著一一列舉前元朝的各族舊臣在明朝受到優待的事實,並令使團裏的回族官員薩都木當場“現身說法”。正告帖木兒國君臣:明朝與帖木兒國的通好,是“行德安民之舉”,若其再爭執,只會“禍連貴國蒼生”。有禮有節的應對令帖木兒國君臣上下嘆服,阿哈黑當場被沙哈魯下獄。曾在帖木兒帝國占有重要地位,歷來主張對明朝開戰的“仇華派”從此徹底失勢。其後沙哈魯多次在其內宮設家宴款待陳誠一行人,並令其“繼承人”烏格拜見陳誠,表達世代願與大明友好的願望。在帖木兒國留居期間,陳誠還走訪當地知名宗族、商會,結好駐帖木兒國的各國使臣,逐一駁斥逃到當地的故元遺臣對明朝的歪曲描述,“駁荒悖之論,盡言大明仁德”,而中國使團帶來的瓷器、絲綢等精美禮品,更在當地產生了轟動效應。蘇聯蒙古史學家弗拉基米爾•佐夫對此有高度的評價:“這是一次對帖木兒帝國對外國有著深遠影響的外交盛事,這位睿智的中國使節(陳誠),不但用他善辯的口才和高貴風度得到沙哈魯的敬重,更向帖木兒國民展現了中國博大的文化和強盛的國力,以及睦鄰友好的真摯誠意。從此之後,無論時局怎樣變動,對東方(明朝)的友好政策,成為他們始終不變的選擇。”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十月,陳誠一行人返歸南京,向朱棣獻上記錄他出使心得以及中亞各地風貌的著作《西域行程記》和《西域番國志》,這是兩本詳細記錄中亞國家風俗民情的專著,不但在中國史料裏有重要地位,更被西方學者所重視,近現代還有不少西方歷史學家專程來到中國,重金求購此書。這次歸國隨行的還有中亞乃至西亞各國派來朝見的使團,最遠的甚至有埃及“馬穆魯克王朝”的使節,人數多達300人,可謂“萬國來朝”。大明與中亞、西亞國家的“朝貢關系”,自此鞏固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