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誰締造了『洪武盛世』(第3/4頁)

這位思維縝密、謀劃周詳、眼光卓越的能臣,以其寬厚的人品,精細入微的行政方式,撐起了洪武朝經濟恢復的大局,論“無名英雄”,他可稱翹楚。

以楊思義為戶部尚書的大明王朝,經濟恢復有條不紊地進行,但僅有善於謀劃的楊思義顯然不夠。古人雲“治國之道,柔猛相和”,“寬宏容達”的楊思義顯然屬於“柔”的一面。再精細的謀劃,也需要嚴格的律令“保駕護航”,因此,有了第二位“無名英雄”,監察禦史韓宜可。

匯聚明朝宦海英傑的《明史》裏,諸多“直臣”皆被大書特書,流芳百世,其中著墨最少的韓宜可,堪稱他們中間的“祖師爺”。

韓宜可,字伯時,浙江山陰人。與楊思義類似的是,他險些成為“貳臣”,元朝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焦頭爛額的元王朝張榜求賢,壯志滿懷的韓宜可欣然前往,應征監察禦史一職,卻因身份低微無門路而失敗。之後閑住於家,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在劉基的推薦下,先任山陰教諭,兢兢業業數年,終引起朱元璋的注意,等來了那個遲到多年的任命——監察禦史。

朱元璋時代的監察禦史一職,和元朝大不相同,朱元璋改革言官機構,全國設十三道,共110名監察禦史,官職為正七品,任務是“代天子巡狩”,又稱巡按禦史,以糾劾官吏不法行為為要務,官職低卻權位重。而履任的韓宜可也用行動證明,他仿佛天生就是為監察禦史一職而生的。

在洪武年間,韓宜可是個人見人怕的人物,特別是有不法劣跡的權貴,幾乎對其又恨又怕。他為人鋼直,不畏權貴,甚至敢擼朱元璋的“虎須”。洪武初期李善長退休,胡惟庸繼任中書省左丞相,堪稱萬人之上,劉基也被其排擠害死,旁人敢怒不敢言,唯獨韓宜可不懼。某日胡惟庸夥同朋黨禦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方覲見朱元璋,正親熱談笑間,韓宜可突然闖入,當面彈劾胡惟庸等人“大奸似忠“,懇請朱元璋“殺胡惟庸以謝天下”,說話“不分場合”,又對準皇帝的寵臣,自然惹得朱元璋龍顏大怒,當場罵道:“快口禦史,敢排陷大臣。”即刻命錦衣衛捉拿入獄,然而受盡酷刑的韓宜可毫不屈服,始終大罵胡惟庸不止,消息傳到朱元璋處,冷靜下來的朱元璋終為之動容,下令將其釋放。

後來胡惟庸果然事敗,株連無數大臣,韓宜可卻得到朱元璋的重用。韓宜可再接再厲,成日糾劾重臣,被其彈劾的名單上,是一連串大明朝開國的功勛人物:傅友德、王弼、陸忠亨、廖永忠、藍玉……卻不是如朱元璋所說的“排陷大臣”,每次彈劾都條理分明,掌握真憑實據。也曾有權貴嫉恨,比如藍玉就曾放言說要讓韓宜可“好看”,韓宜可聞言大笑,每夜睡覺下令全家打開大門,酣然入眠,消息傳到藍玉處,這位一生殺人無數的跋扈將軍也不得不敬而遠之。

以惡對惡的韓宜可也有讓“權貴”們難以想象的一面——寬容。但凡大案,他總力主反復核查,避免株連無辜。任陜西按察司期間,曾上書朱元璋,對因罪發配鳳陽的官員們進行重新核查,解救不少無辜者。震撼明朝官場的“胡藍案”“空印案”,韓宜可周旋其間,竭力解救無辜官民,卻將自己牽連進去。後來朱元璋親自核查,將其開釋。曾有人告發韓宜可貪汙,朱元璋也懷疑,特意微服私訪至韓宜可家,只見韓家破屋爛瓦,一家老小穿著補丁摞補丁的衣服,朱元璋還是懷疑:莫不是錢都偷偷藏起來了。韓宜可坦蕩,當著朱元璋的面將家中錢箱倒空,自嘲說“我從無攢錢,也無錢可攢”。

在朱元璋眼裏,韓宜有時候很不識時務。比如有一次,朱元璋欲將犯罪大臣的家屬賜給臣僚,別人都叩謝“皇恩浩蕩”,唯獨韓宜可堅決反對,並力陳查案不該“禍及妻女”,此種做法更“有悖天理人倫”。朱元璋接受了韓宜可的意見,作為褒獎,將韓宜可提升為山西布政使(相當於山西省長)。韓宜可到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彈劾朱元璋兒子——晉王的不法行為,這次又“擼了虎須”,被朱元璋貶官到雲南清棉做知縣,到任後安撫地方,體恤當地少數民族,興修水利。好人,到哪裏都是好人。

朱元璋過世後,洪武三十一年,即位的建文帝下詔,提升韓宜可為都察院左副都禦史,這是韓宜可一生裏得到的最高職務。赴任途中,因長年勞頓,行至杭州時病逝。《明史》載,是夜,流星隕落,跑馬嘶鳴,時人聞之皆說“宜可當之”。

盡管史料的說法有神話色彩,卻不容否認一點,這位一生讓朱元璋又愛又厭,用之嫌煩,棄之又不忍的直臣,是整個洪武一朝,政績最為驚天動地的“鐵面禦史”。洪武一朝吏治之清明,為整個明王朝之最,以韓宜可為代表的直臣們居功甚多,他的價值,恰如朱元璋對他的一句評語:清廉股肱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