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倭寇是怎樣煉成的

說到曾經席卷中國東南沿海和朝鮮半島,殺掠中、朝兩國平民百姓無數的日本“倭寇之亂”,今人第一印象無不是明朝中後期嘉靖時代東南沿海的倭寇大起,以及譚綸、戚繼光、俞大猷等明朝軍民可歌可泣的抗倭事跡。但實際上,倭寇對中國沿海百姓的禍害,遠比此時要早得多。早在元末明初之時,這場歷時200余年的抗倭戰爭就已開始。

中國有史記載的最早“倭寇入侵”事件,是元朝武宗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倭寇連船數百,擄掠寧波。今人說倭寇,總說是日本破落武士以及沿海“奸民”自發組織的海盜團夥,似與日本政府無關。但根據有關日本史料記載,這有歷史記載的第一次倭寇入侵,確為日本的“政府行為”。彼時日本正是鐮倉幕府倒數第二任統治者久明親王(日本後深草天皇之子)統治時期,他在位時確立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並開始組織船隊劫掠朝鮮和中國的沿海地區,曾有大臣後草建司勸他不要激怒中國,他答道:“唐(中國)已不復從前,不足懼。”元朝忽必烈時期的征日失敗,讓日本對中國從仰視變為平視。雖如此,彼時“倭寇”的主要掠奪對象,仍然是距離其最近的朝鮮。

元末至正年間天下大亂時期,倭寇對中國沿海的侵擾一度達到極盛。此時日本鐮倉幕府業已滅亡,進入了京都、奈良兩個天皇並立的“南北朝”時期(公元1336—1392年),雙方旗下的諸侯相互征戰數年,亂民四起,大量戰敗的武士浪人搖身一變成為海盜,這些海盜多來自日本的長州、薩摩、鹿八島等地。日本南北朝下屬的“大名”,也有人資助海盜集團,劫掠後坐地分贓。入侵的路線,大體是每年四五月間,從高麗至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再至江浙地區。偏巧此時東南沿海變亂四起,東南“義軍”領袖方國珍和張士誠麾下也有不少“海賊”,因此臭味相投,合兵劫掠東南沿海。尤其可惡的是,他們經常在沿海捕獲鄉民,擄至日本後令剃日式發型穿日服學日語,將其“日本化”,再挾持至中國劫掠,遇官軍圍剿時,就令這些人為炮灰。曾給元軍抗倭做幕僚的元末文人林伯景在其筆記裏就曾記錄:元兵捕獲的倭寇“俘虜”,相貌與倭人無二,過堂的時候卻齊用中國話喊冤,仔細審訊才知是多年前被擄走的當地“鄉間良人”。所謂倭寇,十有八九都是這些被脅迫的“華僑”。為防倭寇,元朝嚴令“片板不得下海”,所謂海禁即從此開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天下一統,而“倭患”這個歷史遺留問題,也擺在了百廢待興的大明王朝面前。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初登皇位,倭寇就給朱元璋來了個“下馬威”。同年四月,倭寇與江南張士誠、方國珍殘部勾結,“大掠五府,飽掠而去”。同年五月,倭寇又侵山東,毀蓬萊,登州衛所,“劫掠官庫,軍士死傷逾千”。囂張至極,朱元璋考慮到國家初建,爭取和平解決。同年六月,朱元璋以楊載和趙秩為使者,出使日本“南朝”,面見主掌“南朝”國事的懷良親王,措辭嚴厲申斥其罪行。孰料懷良親王狂妄,竟當場斬殺趙秩,並拘押楊載。第二年,日本足利氏掌權的“北朝”向“南朝”發動軍事進攻,懷良不支,偏巧此時朱元璋再派使節前來交涉,懷良唯恐朱元璋趁機攻伐,立刻態度轉彎,不但當場道歉,還將被扣押的楊載等中國使節盡數釋放。第三年,懷良派使節至南京,送還被擄百姓70多人。朱元璋大喜,從此與日本南朝建立了外交關系,允許其派使節到中國“朝貢”。然而就在同年五月,又發生了倭寇大掠溫州之事,第四年,倭寇又大掠福建、廣東、海南三省,一月內“沿海鄉民死者逾萬,焚屋千棟”。朱元璋遣使怒責懷良,懷良喊冤,聲稱這些倭寇都是從“北朝”來,非自己屬地。朱元璋這才知道,原來日本還有個更強大的“北朝”。其後朱元璋多次派使臣與“北朝”建立關系,都被懷良設法阻止。值得一提的是,懷良派到中國的使臣,多次重金賄賂彼時明朝“宰相”胡惟庸,與之狼狽為奸,“通北朝”之事,也是胡惟庸屢屢作梗。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日本北朝室町幕府統治者足利義滿遣使朝拜朱元璋,朱元璋見其貢書裏未提“稱臣”一事,因此拒絕收其貢物,但允許日本“光明天皇”的小兒子來南京學習,朱元璋“尤善待之”,但中日關系至今依然處於“冰河期”。洪武十四年,十七年,十八年,又有多股倭寇入侵遼東、山東、海南三省。此時明王朝經過10多年休養生息,國力漸漸強大,朱元璋遂於洪武二十年(公元1379年)命開國名將湯和與周德興在浙江、福建沿海鑄“備倭城”59座,屯兵8萬人,繼而在洪武二十三年,二十四年兩次挫敗竄犯東南沿海的倭寇,“斬俘甚眾”,至洪武末期,明朝從北至遼東,南至廣東的海岸線上,修築各類衛所200多所,置“備倭軍”近30萬人,精銳兵艦3000多艘,構築起一條海上長城。因此從洪武二十年開始至朱元璋過世,倭患暫稀。這其間,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查知胡惟庸“通倭”,日本“南朝”懷良又送來書信,措辭傲慢,使朱元璋一度想征討日本,但終被大都督李文忠等人勸阻。為防前元征倭失敗覆轍,朱元璋在其留給子孫的《皇明祖訓》中,將日本定為“不征之國”,稱日本“雖朝實詐,暗通奸臣胡惟庸謀不軌,故絕之”。因此200多年後的大明“抗倭援朝”戰爭裏,萬歷皇帝雖調集精銳水師雲集天津,意欲直搗日本本土,終因丁應泰等大臣以“祖制”勸阻而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