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誰締造了『洪武盛世』(第4/4頁)

“猛”的韓宜可,“柔”的楊思義,是大明王朝定國安邦的兩位重要人物,但說到底,兩人都為中央人物,國家政策若要順利實施,更少不得地方官的落實,這其中的傑出人物,就是第三個人——費震。與上兩位相比,他是個“猛柔相和”的人物。

與楊思義相同,費震在《明史》中的記錄同樣簡略,字號不可考,生卒年不可考,唯獨籍貫列了出來——江西鄱陽人。與楊思義相比,這位同樣儒生出身的能臣在前元時代卻籍籍無名,既未考取過任何功名,更未擔任過任何要職,直到洪武元年,才在旁人的薦舉下入朝為官,得到的第一個職務,是江西吉水知州。

看似“起點”要高於韓宜可,卻是一個比禦史難當的“苦差事”。此時的吉水幾經戰亂,鄉民大量逃亡,在冊的人口,僅為元朝時期的四分之一,在冊的土地,荒蕪更達四分之三。恢復民力,發展生產,談何容易。

費震迎難而上了,土地荒蕪,就出告示,廣招流民耕種。人丁逃亡,就下鄉走訪,挨家挨戶勸說,更派衙差四處尋訪,招納外逃鄉民回鄉。春耕錢糧捉襟見肘,便把上面撥付的修繕衙門的錢盡數拿出,發給鄉民做安家之用。他頒布嚴令,嚴查玩忽職守的官吏,到任僅3個月,就參劾罷免瀆職官吏7名,還規定轄區各地府衙衙差要定期輪班,下鄉給孤寡鄉民們做義工。歷經3年,吉水地區終於經濟恢復,生產發展,到其任期滿時,吉水當地土地不但全部復耕,產量更遠超前元時的水平。

卓越的政績傳到中央,恰好陜西漢中發生變亂,在李善長的推薦下,朱元璋大筆一揮,升費震為漢中參政。可到任後才知道,這是一個更苦的差事。漢中當地,多年來一直是明元戰爭的主戰場,屢遭兵禍下,民生遭重創,赤地千裏,白骨累累,這些不是最嚴重的,最嚴重的是“盜匪”橫行,且畫地為牢,時常打家劫舍騷擾地方,甚至劫掠官倉,搶奪官糧,直鬧得怨聲載道。明王朝曾派幾任酷吏署理此地,更屢派大軍圍剿,卻終是勞而無功。這次的擔子,落在了費震身上。

沒有“悍將”的驍勇,沒有“酷吏”的狠辣,費震迎難而上了。到任後安葬戰亂中死難的百姓,撥專銀撫恤死者家屬,走家串戶訪問,請旨朝廷減免賦稅,暫時安定了民心。可“盜匪”問題仍是大患,不久後盜匪果然大起,肆虐州府不說,更大肆劫掠官糧,費震不慌,一不調兵鎮壓二不撒網搜捕,相反貼出安民告示,允許民眾從官倉借糧,秋收後按數歸還,不加官息。消息傳出後,讓同僚們驚訝的事情發生了,昔日氣焰囂張的“盜匪”們,而今成群結隊主動繳械投降,費震則既往不咎,撥劃土地妥善安置。不幾年,殺氣騰騰的盜匪盡成務農守法的“良民”,肆虐漢中多年的“盜匪之患”,就這樣不費一兵一卒地解決了。同僚問原因,費震解釋:當地盜匪只劫糧不劫財,可見盡是衣食無著的窮苦百姓,只能寬柔安撫,方得安民之效。

“寬柔”的費震,對待貪官汙吏的“猛”卻不亞於韓宜可。治理漢中時,治下一官吏違法,其靠山恰是對費震有保舉之恩的李善長,費震不徇私情,令其遭到嚴懲。鐵面無私的結果當然就是“恩公”李善長的報復。不久後,中書省右丞楊憲犯罪被誅,本與楊憲無瓜葛的費震莫名其妙地成為“楊憲一黨”,幸好朱元璋以其之前的善政,允許他出錢贖罪。而後,他繼續自己洪武朝“最佳地方官”的生涯,山東鬧水災,湖廣鬧旱災,廣西鬧民亂,都是他“受命於危難之際”,結果也都將這些大明朝最窮最苦的“不毛之地”,治理成欣欣向榮的樂土。

洪武十一年,久歷地方的費震終於被調回京城,出任戶部尚書,主持了洪武朝定制官吏的俸祿工作,而後胡惟庸案大發,株連官員無數,其中包括某位曾得李善長授意誣陷他的“仇敵”。費震則不計前嫌,傾力營救,終使這位“仇敵”從寬發落。之後湖廣水災,他受命出任參知政事,在完成了安撫地方,恢復生產後,因年老請求退休,最後善終於鄱陽老家。朱元璋時代屢興大獄,株連官員無數,沉浮其間的費震卻能全身而退,殊為不易。

縱觀他一生的執政履歷,可得出四個字——以德服人。做知州,以德服百姓;做參政,以德服盜匪;做尚書,以德服仇敵。宦海一生,幾乎善良地對待了身邊每一個人。在大案頻生,殺戮頻頻的朱元璋時代,甚至在整個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黑白交織的官場上,這樣的人物,誠為異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