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相矛盾的共和國(第4/10頁)

雖然共和國的功業令人激動,但也有一些公民感到不安。道德家們做著他們一貫做的事,比較現在與過去時,往往更傾向於後者。他們毫不費力地指出了帝國的負面後果。隨著金子的大量湧入,古老的準則受到玷汙;對外掠奪同時引入了外國的風習和哲學;東方的財富在羅馬的公共場所卸貨;大街上到處可以聽到陌生語言的嘰嘰喳喳,既讓羅馬人自豪,也引起他們的警覺。靠著農民的果敢耐勞,羅馬贏得了一個帝國;正是在農民的價值觀變得支離破碎、受人忽視的時候,它們重新得到人們的珍愛。“共和國建築在古老傳統和人的力量的基礎之上。”6漢尼拔戰爭後,人們樂觀地強調著這一點。可是,如果這些基礎動搖了會怎樣?共和國注定大廈將傾?從落後的窮鄉僻壤到超級大國,巨大的轉折使羅馬人頭暈目眩。共和國的成就會不會引起眾神的嫉妒?羅馬人很擔心。他們所發動的世界戰爭似乎既可以衡量羅馬的成功,也暗示著羅馬的衰落。這一點頗有悖論意味,令人感覺很別扭。

即使成長為大國後,各種兇兆也不乏變成事實的可能性。怪胎啦,鳥兒奇異的飛行姿勢啦,諸如此類的事總是困擾著羅馬人。如果那些奇跡看起來特別兇險,他們便求教西比爾預言。每一次,羅馬人都能找到預言的指示,並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於是,傳統和由來已久的行為方式得以復興,或者被重新強調;災難避免了,共和國得以繼續留存。

但世界在快速發展和突變著,共和國也一樣。有些危機不是任何古老的儀式所能克服的。有些變化一旦被羅馬人引發,就很難再停下來,哪怕是西比爾的建議也沒用。

不必找什麽兇兆來證明,在新的世界之都隨便走走就夠了。

貌似寧靜的羅馬大街隱藏著種種不安。

世界之都

擁有公民權(civitas)意味著人的文明化(civilised),直到今天,英語仍是這樣表達的。羅馬人認為,城市是自由的地方,只有在城市裏,人才活得最像人。一個獨立的城市為生命提供了基本的保證,沒有它們,生活毫無意義。公民(citizen)與公民之間是夥伴關系,他們分享共同的歡樂和悲傷,希望和恐懼,共有一些節日、選舉制度及軍事紀律。正如神龕因神的存在而有了價值一樣,共同體的生活聖化了城市結構。對公民而言,城市的外部景觀是神聖的。它見證了城市傳統的形成,而傳統塑造了人。借助城市景觀,城市的精神方能為人所知。

別的大國就是這樣想的。最初接觸到羅馬時,它們都松了一口氣。與希臘世界眾多的漂亮城市相比,羅馬看起來既破敗又落後。在馬其頓王國,每次聽到對羅馬城的描述時,那些朝臣們都竊笑不已。7這還算客氣的。即使在整個世界都向共和國頂禮膜拜的時候,羅馬城仍顯得很粗俗。羅馬人不時做出一些努力,試圖裝扮這個城市,但收效甚微。見識了那些和諧的、用心規劃的希臘城市後,羅馬人自己也覺得臉紅。他們說,“如果一個卡普阿人(Capuan)比較一下羅馬和卡普阿:看看羅馬的山和山谷,街道邊不那麽牢固的閣樓,糟糕的道路,狹窄的小胡同;再看看他們自己的城市,整齊地坐落在一塊平地上,他們肯定會蔑視和嘲笑我們。”8不過,說一千道一萬,羅馬是個自由的城市,卡普阿不是。

羅馬人從來不會忘記這個。或許,他們會對羅馬不滿,但他們也為這個城市的名字自豪。它是世界的主人,在眾神的佑護下,注定要統治世界。羅馬人對此深信不疑。一些學者指出,這個城市既避開了使人精神萎靡的酷暑,也避開了使人大腦遲鈍的嚴寒;顯而易見的地理學事實是,“羅馬人的城市溫度適宜,又幸運地處在世界的中心,最適合人類居住”。9神的關照不僅僅體現在良好的氣候狀況。羅馬有易於防守的小山,通向大海的河流;山谷中有汩汩流淌的泉水,有清風送來的新鮮空氣。讀著羅馬作家對這個城市的贊美,10人們很難想象對立的不同看法:將城市建在7座小山丘上,其實違背了最初的城市規劃原則;台伯河(Tiber)經常泛濫;山谷中流行瘧疾。11羅馬人深愛著他們的城市,即使在明顯的缺陷中,他們也能讀出積極的內容。

長期以來,羅馬被理想化了。它混合著各種復雜的悖論和想象,遮掩了現實的黯淡。一切都多多少少走了形。雖然城市是“烏煙瘴氣的,喧囂浮華的”,12羅馬人卻總是懷念一片淳樸的田園風光,似乎它真的曾經存在於台伯河畔。擴張帶來的壓力提升了羅馬的地位,也造成它的扭曲變形。成長為一個大都市後,羅馬依然很逼仄,古代城邦國家的骨架在各處或明或暗地顯露出來。記憶受到特別的珍視。現在與過去和諧共處,不安分的各種運動都透著對傳統的忠誠,精明的現實感與對神話的尊重不相沖突。城市變得越擁擠、越腐化,羅馬人越渴望一個保證:羅馬還是原來的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