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斯大林在捷推行聯合政府政策(第5/6頁)

[72]

選舉前夕,捷共從基層得到情報:共產黨將會獲得41%的選票,社會民主黨:15%~16%,國家社會黨:22.5%,天主教人民黨:21%。[73]共產黨對取得選舉勝利充滿信心。5月26日選舉如期舉行,選舉結果如下:在捷克地區,共產黨得到43.26%的選票,國家社會黨得到25.21%,天主教人民黨得到16.27%,社會民主黨得到14.95%,棄權票為0.31%。在大型企業,共產黨對在這裏取得勝利充滿信心,他們得到了60%~70%的選票。在斯洛伐克,民主黨取得了勝利,得到62%的選票。斯洛伐克共產黨得到30.37%的選票,勞動黨和自由黨得到3.11%和3.73%的選票,棄權票為0.79%。[74]這樣,共產黨與社會民主黨占據了300席中的151席。盡管選舉不能保證任何一個政黨取得絕對的優勢,但捷共作為最強的政黨獲得了組建民族陣線政府的權力。在當時,捷克斯洛伐克非共產主義政黨和西方的一些觀察員基本都同意5月26日舉行的議會選舉是公正而自由的,是遵守了民主形式的。[75]

1946年7月2日,在哥特瓦爾德的領導下組建了捷克斯洛伐克新政府。26個崗位中有9個由共產黨人占據,國家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和斯洛伐克民主黨各占4個崗位,天主教人民黨占3個崗位,無黨派人士占2個崗位。共產黨除了得到副總理的崗位外,還得到7個重要的部長職位,其中包括內務部長、農業部長、財政部長、對外貿易部長、情報部長、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長、外交部國務秘書。[76]在政府和民族委員會中鞏固了自己的勢力後,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開始進一步“從上層”推動社會變革,和以前一樣,仍在人民民主的口號下進行,爭取到國內各階層廣泛的支持。

議會選舉結束後,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成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政黨,第一次成立了以共產黨為首的新政府,毫無疑問,民族陣線中的其他政黨密切關注著捷共將要采取的施政方針,共產黨面臨著執政考驗。7月8日,哥特瓦爾德向民族委員會提交的第三屆民族陣線政府綱領被稱之為《建設綱領》,這份綱領是根據捷共八大會議決議起草的,它是對《科西策綱領》的繼承和發展。該綱領的目標是進一步鞏固“人民民主制度”:在政治方面,打算制定和通過新憲法,將民族民主革命的成果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在經濟方面,制定和通過《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兩年計劃》;在對外政策方面,鞏固和發展同蘇聯及各人民民主國家的合作,這是國家安全和獨立的保障,等等。[77]在議會討論這個綱領的過程中,國家社會黨、人民黨和民主黨沒有提多少反對意見,而社會民主黨則表現得非常冷淡。[78]7月11日,略加修改後的綱領獲得了通過。

在這種力量對比條件下,捷共把獲得蘇聯的幫助與支持視作穩固自己在國內統治地位的外部保障,同時更需要就黨目前應采取的戰略和策略問題向斯大林進行請示。1946年7月,以哥特瓦爾德為首的新政府代表團前往莫斯科訪問。訪問期間,雙方就兩國在國際舞台協調行動、軍事合作、交通聯系以及簽訂貿易協定等問題進行了廣泛討論。蘇捷雙方7月會談最重要的成果是簽訂了《關於在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軍戰利品協定》,根據這項協定,蘇軍在捷克斯洛伐克所擁有的一切戰利品,其中包括上百個合成纖維廠、金屬加工廠,以及其他一些企業都轉交給捷克所有。[79]這是政府層面的談判,而在哥特瓦爾德同斯大林的私人會談中,斯大林表達了關於通往社會主義的捷克斯洛伐克式道路的看法。斯大林說:“正如經驗和馬列主義經典教導我們的那樣,通過蘇維埃和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社會主義並不是唯一的道路,因為在確定的條件下可能存在其他的道路。”接著斯大林指出:“的確,在希特勒德國被打敗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這場戰爭一方面付出了巨大犧牲,另一方面揭穿了統治階級的面具,廣大群眾的自我意識增強了。在這樣歷史條件下,社會主義運動出現了許多可能性和道路。”具體到捷克斯洛伐克的實際情況,斯大林指出“捷克斯洛伐克存在著通往社會主義的特殊道路”。[80]

通過對史料的梳理可以發現,盡管斯大林在此前也多次發表過類似的言論,但在捷共取得國內議會選舉勝利之後的幾次談話更具意義。[81]無疑,捷共在議會選舉中的勝利驗證了斯大林的良好打算,使他確信東歐各國“以民族道路通往社會主義”策略的正確性。哥特瓦爾德正是根據斯大林的指示來制定捷共的策略和政府的施政方針的,即借助人民民主這個平台同民族陣線的夥伴繼續合作,同時利用和平手段發展和深化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