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斯大林在捷推行聯合政府政策(第3/6頁)

3月31日,貝奈斯及其政府隨員離開莫斯科回國,4月4日抵達斯洛伐克東部城市科西策,4月5日在這裏發表了關於捷克和斯洛伐克民族陣線第一屆政府成立及批準其綱領的聲明,政府綱領被命名為科西策綱領。綱領規定,目前政府最重要的任務是同蘇聯和其他盟國並肩把這場鬥爭進行到底,直至完全解放共和國,為全國大選作準備;在軍隊建設方面規定,按照蘇軍的樣式迅速建立新型的捷克斯洛伐克軍隊;在經濟領域規定,要迅速恢復國民經濟,決定剝奪敵人和賣國賊的財產,對重要的工業企業、銀行、礦山等收歸國有,實行土地改革,沒收敵人和通敵分子的土地分配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同時保護私人企業和一般商業;在民族關系上規定,政府將設法使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在新的捷克斯洛伐克軍隊中享有國家法律保證的平等地位,使斯洛伐克語和捷克語具有完全平等的地位;在對外政策方面規定:捷克斯洛伐克的對外政策以同蘇聯結成最親密的聯盟為基礎,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同蘇聯實行廣泛的合作。在斯拉夫兄弟關系的基礎上,同波蘭、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亞保持友好關系,同時也表示希望加強同英美的聯系。[59]

總體看來,科西策綱領是一份性質比較溫和的綱領,既沒有提出解決生產資料的問題,也沒有提出剝奪一切資產階級財產的口號,體現了民族陣線各政治團體協商的精神。同時,捷共的政治觀點是在聯共(布)通過共產國際的積極影響下形成的,這符合蘇聯當時追求“大國合作”、維持雅爾塔體系的戰略,也是當時捷國內政治力量對比的真實反映,用哥特瓦爾德的話說:“我們不能單獨執政,他們也不能單獨執政,他們沒有我們不行,我們沒有他們也是一樣,必須同願意與我們合作的政治集團合作。”[60]

按照蘇聯同英美在雅爾塔和波茨坦會議上達成的協議,被解放的歐洲各國在臨時政府成立後應立即著手舉行自由選舉,選出永久政府。在東歐各國中,捷克斯洛伐克是最先進行議會選舉的國家。根據民族陣線各政黨的協議——從政府和民族陣線到基層民族委員會的各級國家機關和社會組織中各政黨平均分配代表名額,即代表“均等制”——1945年10月28日成立了臨時國民議會,其中捷克人200名,斯洛伐克人100名,6個黨派所占比例人數相同。臨時國民議會著手批準臨時政府所頒布的各項命令,但它的主要任務是籌備制憲國民議會選舉。[61]到1945年末1946年初,隨著蘇美從捷克斯洛伐克撤軍,進行議會選舉的時機基本成熟。1946年1月和3月召開的民族會議通過關於“和睦地”進行選舉的決定,規定各政黨不能批評民族陣線和政府的政策,而只能宣揚他們的打算。在選舉中不能利用總統的權威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能批評蘇聯的對外政策。此外,還規定在選舉結束後,不管結果如何都將組建聯合政府。[62]

盡管存在著上述協定,為了爭奪選舉的勝利,民族陣線共產黨和非共產主義政黨之間的思想和政治鬥爭還是不可避免地趨向尖銳化。1945年12月,蘇美從捷克斯洛伐克撤軍後,資產階級政黨在即將舉行的議會選舉運動中開始積極起來。國家社會黨致力於取代共產黨成為國內第一大黨,他們提出的競選口號不夠具體,主要是捍衛民主、保護私有財產和法制,指控共產黨是忠誠的馬克思主義者,而非愛國者。國家社會黨小業主部的報告談到了該黨的計劃:“我黨定將在其中有著巨大影響的新政府,將不得不從空話轉到行動。這將是對一切革命的罪過的糾正。我們相信,這將會是逐步的和徹底的。科西策綱領是所謂的東方綱領,它不適合我們的情況。”[63]為了同捷共爭奪選民,國家社會黨向被解散的法西斯主義政黨(農業黨、畜牧業黨和人民團結黨)的骨幹分子打開了大門,希望以此能擴大隊伍並取得對共產黨的勝利。社會民主黨內發生了分裂,左派致力於同共產黨進行合作,推進革命,而右派則努力同國家社會黨人合作。非共產主義政黨,特別是國家社會黨堅信自己的實力,認為自己會取得議會選舉的勝利,把共產黨甩在身後。他們對選舉結果是非常樂觀的。[64]

斯洛伐克地區的情況更為復雜。斯洛伐克人同捷克人就國家政權體制的爭論並未因科西策綱領的簽訂而得到解決,斯洛伐克民主黨和人民黨以維護斯洛伐克人利益的姿態出現,這種情況使得斯洛伐克共產黨處於一種非常尷尬的境地。如果支持聯邦制的思想,它可能在捷克地區得不到足夠的選票,如果放棄這一思想又擔心會在斯洛伐克地區失去威信。為了籌備選舉,捷共中央指示斯共采取分裂斯洛伐克民主黨的辦法來組建第四黨,但沒有成功。反倒是民主黨隨機應變,同天主教徒達成協定,鞏固了自己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