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編排河南人(第4/5頁)

宋襄公的想法倒是不錯,可霸主這東西不是自己說做就能做的,得大家都服氣才行。宋國又是個小國,再怎麽折騰,誰能服你呢?宋襄公不管這一套,他覺得自己走的是仁義路線,是王者之風,只要堅持下去,天下人一定會聞風影從。終於,宋襄公籌備了一次國際會議,準備讓勢力強大的楚國支持自己做霸主。對宋襄公的理想最為擔心的就是他的哥哥子魚,也就是當年和做太子的宋襄公推讓王位的那位。但火熱的理想足以沖垮一切障礙,宋襄公這時候真是如孟子所說的“雖千萬人吾往矣”,任誰也攔不住。真到了赴會的時候,子魚沒辦法,只好勸弟弟穿件鎧甲以防萬一,可宋襄公連哥哥這麽個小小的要求也拒絕了,他說:“我要以德服人,我是仁者無敵,要鎧甲做什麽!”

於是,火熱的理想撞擊在了冷酷的現實之上,陰險的楚國人綁架了宋襄公,押著他趕奔宋國,威脅宋國人投降。宋國人在城上一看,國君回來了,可問題是:雖千萬人您往矣,怎麽這麽快卻帶著千萬人的外國軍隊回來了?

楚國人在城下喊著:“快投降吧,你們的國君做了我們的俘虜啦!”

城上的宋國人也向下喊:“我們立了子魚做新國君啦,你們手裏的這位俘虜隨你們便吧!”

——宋國人這一招是極其兇險的一招,也是非常有效的一招。歷史在不斷重演,同類事件在各個時代裏反復出現。如果你在後來的歷史裏看到同樣的事件發生,那多半就意味著這將是一系列宮廷陰謀的序幕。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明朝的“奪門之變”,明英宗像這時的宋襄公一樣,做了瓦刺人的俘虜,瓦刺人也和楚國人一樣用明英宗來要挾明政府,於謙當機立斷,做了和宋國人一樣的事——馬上立了一個新皇帝,這就等於對敵人表態:被俘的那位皇帝對你們已經沒有利用價值了。結果瓦刺進攻北京城被打退,也正像這裏的楚國見宋襄公沒有利用價值後也對宋國展開強攻,卻被子魚有效地組織起來的防禦打退。瓦刺最後泄了氣,留著明英宗也沒用,幹脆顯得大度些,放回去算了。

對明朝人來講,瓦刺還真不如就把明英宗給殺了呢,因為這一放,等明英宗回來了,新皇帝卻不退位——龍椅只要一坐,說什麽也不會下來。後來明英宗搞復辟,以宮廷政變的方式奪回皇位,屠殺於謙等等當初抗擊瓦刺的功臣,掀起一場腥風血雨,久久不息。歷史的教訓是,只要事關最高權力寶座,人性最基本的感情與良知全都會無影無蹤。所以,從政權穩定性的角度來看,有當一把手資格的人只能活一個。這更讓人聯想起嶽飛抗金,如果真把徽、欽二帝迎回來,宋廷之內還不知要鬥死多少人呢。我要是金國統治者,就把徽、欽二帝放回去,這有八成的把握能引起宋廷的內部大鬥爭,所有大臣這時候都會面臨嚴峻的站隊問題,他們自己人就能把自己人整垮了。

——這就是人性啊,所以說“一山不容二虎”,如果一山二虎的情況真的發生了,必然會二虎相爭,各自拉幫結派,搞陰謀,玩手腕,不死不休,“山”上所有人都會被牽扯在內,想明哲保身置身事外都難。

但凡事總有例外,真說仁義二字,還得說河南人。河南人宋襄公和他的哥哥子魚一再給中國歷史譜寫出驚人的例外:楚國人一看占不著便宜,就把宋襄公放回去了。宋襄公灰頭土臉的正不知道怎麽辦才好,子魚趕緊來跟他說,那是為了要應付楚國敵人自己才聲稱繼位的,現在好弟弟既然平安回來了,做哥哥的還得把位子還給弟弟。真是感人啊,要知道,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一把手最防範的就是親叔伯、親兄弟,因為這些人正是權力寶座最有威脅的潛在競爭者,可瞧瞧人家宋襄公和子魚兄弟倆,真是鳳毛麟角的仁義楷模啊!

宋襄公受了楚國人的窩囊氣,後來終於有了機會和楚國面對面地交鋒了,這就是春秋時代最著名的戰役之一“泓水之戰”,戰場在現在的河南柘城縣。

宋軍已經列好陣勢,一水相隔的楚軍卻還沒有全部渡河。子魚本來是不主張和楚國交戰的,可既然真要打了,那就得想辦法贏。子魚很懂一些軍事原理,給弟弟出主意說:“對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現在他們還沒有完全渡河,這時候進攻最合適!”

子魚這招叫“半渡而擊”,後來很多人都用過,很管用,可宋襄公卻不聽。

子魚沒轍,眼看著楚軍已經全部渡河過來了,唉,最佳時機已經錯過,不過呢,先機並沒有完全喪失,還有招兒。子魚又出主意:“楚國人剛過了河,正忙著列陣呢,亂哄哄的,咱們趕緊趁現在進攻!”子魚說的不錯,可宋襄公還是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