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取淄青十二州李師道的最後下場(第3/5頁)

周文王年九十七歲,武王年九十三歲,穆王在位百年。此時佛法亦未至中國,非因事佛而致此也。漢明帝時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後亂亡相繼,運祚不長。宋、齊、梁、陳、元魏已下,事佛漸謹,年代尤促。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後三度舍身施佛,宗廟之祭,不用牲牢,晝日一食,止於菜果。其後竟為侯景所逼,餓死:

台城,國亦尋滅。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

今聞陛下令群僧迎佛骨於鳳翔,禦樓以觀,舁入大內,令諸寺遞迎供養。臣雖至愚,必知陛下不惑於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豐人樂,徇人之心,為京都士庶設詭異之觀、戲玩之具耳。安有聖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難曉,苟見陛下如此,將謂真心信佛。皆雲天子大聖,猶一心敬信;百姓微賤,於佛豈合惜身命。所以灼頂燔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相仿效,唯恐後時,老幼奔波,棄其生業。若不即加禁遏,更歷諸寺,必有斷臂臠身以為供養者。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

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行,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假如其身尚在,奉其國命,來朝京師,陛下容而接之,不過宣政一見,禮賓一設,賜衣一襲,衛而出之於境,不令惑於眾也。況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兇穢之余,豈宜以入宮禁!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古之諸侯,行吊於國,尚令巫祝先以桃,祓除不祥,然後進吊。今無故取朽穢之物,親臨觀之,巫祝不先,桃不用,群臣不言其非,禦史不舉其失,臣實恥之。乞以此骨付之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聖人之所作為,出於尋常萬萬也,豈不盛哉!豈不快哉!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臣不怨悔。

韓愈講的很有道理,他列舉“佛”出生前,中國的上古諸帝皆長壽,連有據可考的周文王、周武王都活到九十多。漢明帝時開始崇信佛法,在位才十八年。南梁武帝最侫佛,三次舍身佛寺為奴,一天一餐素食,雖在位四十多年,最後因侯景之亂,竟然餓死於台城。同時,y由於這位韓爺是道統維護者,他更指出“佛”不過是一“夷狄”,佛教更使當時“老幼奔波,棄其生業”,對社會生產造成極大的損耗。

憲宗覽表大怒,立貶韓愈為潮州刺史,即韓大詩人自己詩中所謂:“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佛倒沒把韓愈怎麽樣,皇帝先把他貶流至人煙罕至的荒遠僻州。當然,萬苦千辛到了潮洲,見“漲海連天,毒霧瘴氣,”韓詩人也後悔,上表哀呼:“伏惟陛下,天地父母,哀而憐之”。老鬥士一時嘴痛快,數年人辛苦。

憲宗絕非昏狂之君,他也對大臣們講:“我想韓愈諫佛骨之事,大是出於愛護朕躬之意。但韓愈為人臣,不應烏鴉嘴講皇帝事佛反而早死這種事!”

不料,韓愈這“烏鴉嘴”還真靈。僅隔一年多,元和十五年正月(公元820年),憲宗就於宮內“暴崩”,時年僅四十三。

一般史書皆講:“上(憲宗)服金丹,多躁怒,左右宦官往往獲罪,有死者,人人自危。庚子,暴崩於中和殿,時人皆言內常侍陳弘志弑逆。其黨類(眾宦官)諱之,不敢討賊,但雲藥發,外人莫能明也。”《新唐書》、《舊唐書》以及現在各種史書,有的支支吾吾,有的因襲前史,都言憲宗暴崩是陳弘志所弑。

其實,大儒王夫之在《讀通鑒論》早已指出:憲宗暴死的主謀,正是憲宗的懿安皇後郭氏!

郭氏是郭子儀孫女,駙馬郭曖和代宗長女升平公主(京劇《打金枝》女主角)的女兒。元和元年,郭氏被冊為貴妃。元和八年,百官多次上表奏請冊郭氏為皇後,憲宗均不應允。新、舊唐書均言憲宗“後庭多私愛”,好像怕郭氏當皇後以後不讓他亂搞女人,這實欠公允。憲宗英主,他忌憚的是郭氏一門貴盛,將相滿門,如果再出個皇後,恐怕對政權構成危脅。懷恨之下,郭貴妃自然要派宦官動手,而繼位的太子又是她的親生兒子(穆宗)。

穆宗繼位,馬上殺掉憲宗寵信的吐突太監和自己的兄弟灃王李寬(吐突公公曾勸憲宗立灃王為太子,至此,穆宗把這兩個人一起殺掉)。表面上是王守澄等太監殺人,其實幕後主兇正是郭後(穆宗即位她才當上皇太後,懿安皇後是其死後謚號)。“郭氏雖飾賢聲以自曝,而侈靡遊佚,固一不軌之婦人,其去武(後)、韋(後)無幾也。”(王夫之)大概當時後世之人,感於郭後的祖父郭子儀的功名,有意無意中替這婦人掩飾罷了。後來,憲宗兒子宣宗繼位,老太太被追究前罪,急得要跳樓,最終死於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