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武明決的盛世帝王――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是睿宗第三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生於洛陽。七歲時,他隨儀仗衛士入朝(當時武後當權),武後的侄子金吾將軍武懿宗氣勢洶洶,喝罵阻擋李隆基的扈從。小孩子李隆基高坐馬上,童聲稚氣地斥責武懿宗:“這裏是我們李家朝堂,關你什麽事?竟敢排迫我的侍衛隊!”武則天聽聞此事,“特加寵異之”。畢竟是自己親孫子,人小鬼大,如此威嚴,比起幾個畏葸兒子來要出息得多。奶奶雖毒,也不由得愛從心頭起。

成年之後,李隆基“性英斷多藝,尤知音律,善八分書。儀範偉麗,有非常之表。”不僅性格英果,又多才多藝,相貌出眾,可見這個青年人確實是人中龍虎。

率兵誅殺韋後,擁父登皇位,大功蓋世,當時的李隆基才二十五歲。坐上皇位,玄宗才二十七歲。

但是,在太平公主政治勢力的陰影下,睿宗仍有處理軍國大事的實權,李隆基雖為皇帝,仍是虛位,而且地位越高,越岌岌可危。“時宰相七人,五出主(太平)門下。又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知羽林軍李慈皆私謁主(太平公主)。主(太平公主)內忌太子明,又宰相皆其黨,乃有逆謀。”

唐玄宗的心腹劉幽求與右羽林將軍張瑋密議,準備以羽林兵誅太平公主之黨。同時,劉幽求又派張瑋對玄宗說:“竇懷貞、崔湜等皆因公主得進,日夜陰謀。若不早圖,一旦事起,太上皇何以得安!謂速誅之!”玄宗“深以為然”。

然而,張瑋武人,性愛飲酒,又嘴碎,不小心在喝酒時對侍禦史鄧光賓大言其事。鄧光賓倒沒有告密,卻先驚壞了唐玄宗。他先行派人上奏太上皇父親,上陳劉幽求、張瑋的“罪行”。二人被逮後,玄宗又“求情”,說劉幽求雖“離間皇家骨肉”,但有“興復”大功,不可殺,只把二人外流,未加斬殺。此次可見,當時李隆基是多麽畏懼太平公主及其黨徒。

唐中宗時,駙馬王同皎密謀殺掉武三思,被宋之問等人告密,同謀之人幾乎全被殺掉,唯獨跑了一個王琚。王琚是懷州人,其父王隱容在武則天時曾為鳳閣侍郎,因此,王琚也是“高幹子弟”。但由於父親早死,王琚自知上進,“少孤而聰敏,有才略,好玄象合煉之學。”與時下一樣,懂得《易經》、八卦又能合制“長生不老”保健藥,自然是貴族達官府上賓。王同皎被殺,王琚變易名姓,跑到江都,在一個富商家裏教書法。後來,富商漸漸明白王琚並非平常的寒酸文士,“以女嫁之,資給其財”。這段“戲肉”,很像唐伯虎點秋香。唐伯虎之事是小說,王琚此事乃是歷史所載。李隆基當太子時,常找一個叫普潤的和尚算卦。王琚入京,與普潤相善,大言特言“天時人事”。普潤和尚同李隆基一講,“玄宗異之”,並補其為諸暨主薄,關系算是重回“中央組織部”。

依理,補官要去東宮見太子拜謝。王琚入殿,“徐行高視”,一副目中無人的傲慢姿態。旁邊有宦者提醒:“殿下在簾內,不可輕慢!”

王琚應聲答道:“我在外間只聞有太平公主,不聞有太子!”

玄宗聞言,知道王琚是有心人,忙喚入召見。

王琚進言:“韋後弑逆,人心不服,誅殺她很容易,太平公主乃武後之女,兇猾無比,朝中大臣又多出其門,這才是心腹大患!”

李隆基聞言,忙引王琚同榻而坐,泣言道:“父皇同氣兄妹,惟存太平公主。如果向父皇言之,必傷其意;如不言,然其為患日深。真不知如何是好!”

王琚勸道:“天之之孝,異於匹夫,當以安宗廟社稷為重。以前朝為例,昭帝之姐蓋主,於漢帝有養育之恩,但她日後謀害大臣霍光,危及宗室,漢昭帝仍以大義為重,毅然除掉她;殿下您功高天地,位居儲君。太平雖為姑母,亦為臣妾,何能為她所左右!”

李隆基連連點頭。由於怕忽然召王琚為心腹官員招來物議,玄宗就問王琚:“君有何技藝,可隱跡與寡人遊處?”

王琚也爽快,“臣煉丹藥,談諧嘲詠,堪與優人(戲子)比肩。”

李隆基大喜。轉天,就授其為崇文殿學士,“與之為友,恨相知晚,呼為王十一。”唐人密友之間,常以大排行相稱。

唐玄宗一直瞻前顧後,太平公主那邊卻一直不閑著。她與竇懷貞、常元楷等文臣武將日夜謀劃,準備行廢立之事。同時,又暗派宮女元氏往玄宗常服用的補品赤箭粉中放毒,準備毒死玄宗。

時勢至此,中外頗有耳聞。遠在東都洛陽的左丞張說也派人送給玄宗一把佩刀,意思是讓玄宗下決心。荊州長史崔日用也勸:“太平公主謀逆日甚,陛下昔日在東宮,猶為臣子,當時若想誅討逆黨,還真要前思後想,花大氣力。現陛下已居大寶,詔書一下,誰敢不從!萬一奸人得志,悔之無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