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武明決的盛世帝王――唐玄宗(第4/11頁)

掌握權柄的數十年間,李林甫位極台輔,從未以國事為重,只知蒙弊皇帝,陷害同僚,排除異已,作威作福。“生既唯務陷人,死亦為人所陷”,李林甫剛死,後來居上的楊國忠也有樣學樣,派人誣稱李林甫生前和阿布思部落相互勾結準備謀反。案件鞠審時,李林甫的屍體還未入土,真正的“屍骨未寒”,朝廷就下制消去李林甫一切官爵,子孫除名流放嶺南和貴州偏僻地方,剖毀棺木,撬開李林甫的嘴挖出他屍體口含的大珠子,剝光身上的金紫禮服,把屍體隨便刨個坑埋掉。

當時,安祿山任三道節度使(平盧、範陽、河東),軍權在握已近十年,一直秣馬厲兵,準備伺機而起。他原來本想唐玄宗死後再起兵作亂。楊國忠掌權後,一直與安祿山互相對不上眼,屢屢進言唐玄宗說安祿山要造反,玄宗一直不信。為了證明自己正確,有遠見之明,楊國忠“數以事激之”,想要逼使安祿山速反以取得玄宗對自己的信任。“(安)祿山由此決意遽反”。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天,安祿山偽造皇帝手敕,聲稱玄宗召他帶兵入朝討楊國忠。他聚集勁卒十五萬,號稱二十萬,煙塵千裏,鼓聲喧天,一路向首都殺來。由於“海內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識兵革,猝聞範陽兵起,遠近震駭。”加之河北等地一直處於安祿山管治之下,所過州縣,望風瓦解,地方官員許多開門出降,稍好點的“棄城竄匿”,運氣差的“為所擒戮”,由此,長達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亂”拉開序幕。

時兮命兮 自折棟梁——倒黴透頂的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三大將

初聞安祿山造反,楊國忠還“洋洋有得色”,大言道:“現在只有安祿山一個人真心造反,將士肯定不願意跟隨。旬日之間,我肯定讓安祿山的首級獻於闕下。”沒料到,安祿山連陷博陵、蒿城,並攻下堅城靈昌郡。由於安祿山軍隊步騎散漫,各地城郭只見千軍萬馬撲天蓋地而來,老百姓驚駭至極,紛紛遭到屠滅。尤其是朝廷殺掉在京師當駙馬的安祿山兒子安慶宗後,安祿山狂怒已極,連投降的數萬唐兵唐將也一並殺掉,指揮大軍,又連陷滎陽等重鎮,至奔潼關。安祿山反訊初聞,當時正在京城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就自動請纓,向玄宗保證:“臣請走馬詣東京(洛陽),開府庫,募驍勇,計日取逆胡之首以獻闕下!”玄宗當即命人封常清為範陽、平盧節度使,並在十日之內於東京洛陽募得六萬兵,斷河陽橋拒守。同時,玄宗又命宗室榮王李琬為元師,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師,在京師招募十一萬軍士(皆市井子弟),統諸軍並進,由太監邊令誠監軍。

安祿山功陷滎陽後,又破武牢,大敗經驗老到的唐將封常清,攻陷東京洛陽,縱兵大肆殺掠。都亭驛一戰,封常清又敗,師殘兵退平陜郡。敗退之際,封常清飛書請高仙芝力守潼關,修茸城池,“賊至,不得入而去。”東征期間,由於高仙芝與太監邊令誠數不相合,這位太監公公便趁入朝面君之際狠狠參奏高仙芝、封常清二人的“罪狀”,講封常清“以賊搖眾”,高仙芝“棄陜地數百裏,又盜減軍士糧賜”。肝火正旺的唐玄宗聞言大怒,一改平日縱容武將的態度,加之當時還以為安祿山叛亂依舊是指日可平,正好想殺此兩個大將以威眾,就派太監邊令誠持敕令於軍中斬殺了高仙芝、封常清這兩位聲名赫赫的大將。

高仙芝,本是高麗人(唐朝屬國),其父高舍雞投軍安西,從軍卒做起,官至諸衛將軍這樣的中級軍官。史載,高仙芝“美姿容,善騎射,勇決驍果”,是個弓馬嫻熟的美男子職業軍人。他自少年時代就隨父親至安西從軍,因父功獲授遊擊將軍,二十多歲就拜將軍,軍職與父親相當。他在節度使田仁琬手下做事時,並沒有獲得重用。四鎮節度使夫蒙靈察(此名怪異,估計也是少數民族出身的“蕃將”)很欣賞他,屢次加以提拔,至開元末年,高仙芝已升任為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

唐朝在西域的屬國小勃律國國王因貪圖吐蕃的金銀珠寶和公主,投入唐朝的宿敵吐蕃陣營,阻擋驛路,致使西域二十多個城邦國家無法向唐朝進貢。田仁琬、夫蒙靈察等人多次派兵征討,均無功而返。最後,唐玄宗特命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萬余唐兵前去攻伐小勃律。高仙芝治軍有方,兵分三路,三個多月千裏行軍,不顧水急流變,冒險涉過婆勒川,一舉攻下駐有千余吐蕃精兵的連雲堡(今阿富汗境內),隨後,一路狂攆,又斬五千多首級,生俘千余人,得駿馬千匹,軍資器械不可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