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挽狂瀾 殊死報唐中興大將之李光弼

時至今日,只要說起唐朝“安史之亂”之後挽狂瀾於既倒的大將軍,國人只熟悉郭子儀,戲曲中又有《滿床芴》、《打金枝》等傳統折子戲,男女老少,都能知曉一二。仔細研讀各類史書,才知擁有興唐第一功的,當屬本來是契丹族的李光弼。《舊唐書》中,只把李光弼與王思禮、鄧景山、辛雲京共列一傳;《新唐書》雖多篇過於精簡,卻把李光弼單獨成傳,待遇與郭子儀相當。南宋以後,估計屢次失國,漢人的民族意識空前高漲,總是把郭子儀等漢族出身的將師刻畫為光復國家的棟梁,有意無意地逐漸弱化其他“九夷”出身的蕃人大將。隨朝代遞嬗,又無民間戲曲、演義渲染,這些立有奇功的能臣武將們的事跡漸趨黯淡,幾近失傳。

究其實也,赫赫大唐的創立者李淵家庭本來就不是純種的漢族,絕非後來編造杜撰的是什麽李耳或李廣的後裔。李唐家系淵自北魏的西北民族雜居地區,或許是漢化的鮮卑人,或許是漢化的突厥種。皇室自身的民族模糊觀念和以“天下為已任”的雄才大略,李唐王朝的民族隔閡意識非常淡薄(其實漢族是文化意義上的民族),初唐時就有馮盎(百越)、阿史那社爾(突厥)、契苾何力(鐵勒)、黑齒常之(百濟)、李多祚(靺鞨)等“九夷”大將,忠心耿耿於唐室,為唐王朝東征西討,死命拼殺,青史有名,都是大唐“純臣”。因此,唐朝使用非漢族的“九夷”將領不是什麽特別的事情。

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留給後人這樣的印象,好象造反起兵、殘暴殺人的都是“異族”,其實他們手下充當首席軍師出盡壞點子的都是漢人。安祿山兵起,河北盡降,以至於唐玄宗哀嘆:“河北二十四郡,怎麽就顏真卿一個忠臣!”即使與安祿山同宗的安思順,也是忠於唐朝,事前不斷向玄宗提醒安祿山要造反,雖然事後由於哥舒翰造假,使玄宗懷疑安思順和安祿山暗中勾結,下令殺掉安思順兄弟,但當時“天下冤之”,他們最終仍是唐朝不叛之臣。而且,以李光弼為最,在唐王朝最危急的時刻,“九夷四蠻”出身的將軍們,包括哥舒曜、白孝德、李國臣、白元光、荔非元禮等人,舍生忘死,力贊唐室,時至今日,他們的忠勇行節,仍舊令人感動,千載之下,依能使人至於唏噓泣下。

李光弼的父親李楷洛,原本是契丹奠長。武則天統治時期,內附唐朝,官至右羽林大將軍,封薊郡公。吐蕃侵襲河源,李楷洛率精兵抵禦。臨行前,老頭子不知怎有了預感,對人講:“滅了來襲的吐蕃賊,我也回不來了。”果然,平賊之後,李楷洛於回師途中病死,真正是“犧牲在工作崗位上。”唐廷大力褒揚,贈營州都督,謚忠烈。

李光弼烈士子弟,自幼就不象一般孩子一樣嬉鬧玩耍。少年時代起,李光弼就精於騎射,性格嚴毅剛果,不苟言笑,讓人一見肅然,營中上下皆知這是個有遠大志向的好苗子。

李楷洛死後,李光弼襲父封爵,在河西節度使王忠嗣手下任府兵馬使,充赤水軍使。王忠嗣一直慧眼識人,對李光弼另眼相待,他常常對人講:“日後能代我統兵的,非光弼莫屬。”由於在擊破吐蕃、吐谷渾的戰鬥中屢建戰功,唐廷進封李光弼為雲麾將軍。當時的朔方節度使安思順推薦李光弼為副使,知留後事(統管全部軍備後勤事務)。由於李光弼一表人才,為人磊落,安思順想把女兒嫁給他。“光弼引疾去”,推托自己有病,沒有答應這門婚事。由此,就可以見出李光弼出道時就有深謀大略,不把自己陷入這些權臣大將的關系網中,這樣,才能一心盡忠朝廷,免受私人的利誘恩惠。素與安思順不和的哥舒翰知道此事後,大豎拇指贊嘆李光弼是個漢子。當其時也,安祿山、安思順兄弟權傾朝野,平常人想巴結他們都沒門,而李光弼意堅辭不做“乘龍快婿”,志節確定不同反響。為此,哥舒翰“異其操節”,上表朝廷,征入京城為武官。

哥舒翰鎮守潼關時,唐玄宗心中也打鼓,同時拜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收兵河西。臨行之前,玄宗問郭子儀有何良將可以推薦,郭子儀馬上就說出李光弼的名字。唐廷制下,以李光弼為雲中大守,兼禦史大夫,充河東節度副使。天寶十五年三月,李光弼以五千兵馬與郭子儀合軍,東下井陘,收復常山郡。史思明叛軍來援,李光弼數出奇兵,賊軍連敗,唐軍趁機攻撥趙郡。四月,唐廷又拜李光弼兼範陽長史、河北節度史。七月,李光弼率軍又在常山的嘉山一帶大破安祿山屬下史思明、蔡希德、尹子奇三大將,斬首萬余,生俘四千。史思明露發徒跣,只身一人逃往博陵。至此,河北大半郡縣重為唐軍所有。